雨傘 - 台灣製造
By Jack
at 2007-06-02T14:01
at 2007-06-02T14:01
Table of Contents
: 推 walkgirl:Leighton是台灣自己生產的喔 那我就放心了 我以為是台商 07/04 13:28
: → walkgirl:跑去中國生產的 07/04 13:29
: 推 mmeow: 哇沒想到是台灣的 我也是這個牌子! 很耐用 07/04 17:21
: 推 isacjvdov:推你畫的圖 真是太黯然太銷魂了 07/04 18:43
: 推 Thalia:啊喏..中國生產的問題,最好跟賣家問一下,我不敢亂講 >"< 07/04 21:08
: → Thalia:我只確定他是我們台灣的牌子..如果有誤導,請大家原諒啊! 07/04 21:09
LEIGHTON傘是由福太(FUTAI)傘廠製造的,
福太官網
http://www.futaigrp.com.tw/Default.htm
不過不確定我們買到的是不是台灣製的囉~
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34500311/news.htm
政府、企業同心共造雨傘王國
上游、下游無奈齊赴彼岸
台灣以「雨傘王國」之美名載譽十數寒暑,製傘重鎮彰化更是這個王國的核心。台灣雨傘
業輝煌的年代,彰化市彰草路和美段沿路的家庭,家家戶戶都以外包的方式承製洋傘,家
庭即工廠,一片活絡景象,但是時日推移,現在已是人去樓空,而全台灣稍有規模的外銷
雨傘工廠就只剩2家,滄海桑田,變化無端,莫之為甚!
位於新竹的鎰昌,從事雨傘骨架製造,連同早期合伙的歷史一併計,已有將近30年的
資歷。鎰昌在台灣雨傘業外移潮中,是堅持留在台灣碩果僅存的廠商,像鎰昌自製率這麼
高的廠商,目前在台灣就只剩這1家,其餘的廠商要不只是賣材料到大陸,由大陸廠商組
裝,就是台灣公司接到小量的訂單後,到彰化找外包廠商製造傘骨。
台灣製傘業的外移情況非常徹底,約95%以上的廠商都外移出去,而且目的地幾乎都是大
陸。目前全台灣稍大的、有外銷出口的製傘工廠只剩2家而已,其中1家的情形較好,月產
約5千~6千打,另外一家生產量則只剩下1千多打,已經進入倒數計時。
洋傘業的萌芽年代
從當初的紙傘,單調黑色的洋傘,到今天色彩繽紛、造形千奇百怪、質料日新月異、機動
性強的自動開關傘,台灣雨傘業今天的成就乃是集多年來業者的心血而成,得來不易。而
福太正是這個過程的縮影。
福太是全台灣最早的洋傘工廠,儘管歷經風雨,但是依然撐出一片艷陽天,迄今仍為傘業
界的翹楚。一手創辦福太的董事長陳添福,窮畢生的心力為福太領航,看盡業界的滄桑變
化,可說是台灣雨傘發展史的一部活歷史,當然也是台灣經濟史的見證人。
回到40多年前台灣雨傘業草創的時代,當時福太與台灣洋傘是全台灣最早的兩家製傘工廠
。其實日據時期,台灣就有雨傘及零件自日本進口,但是當時台灣仍然是傳統的紙傘天下
,外來的雨傘進口,所以人稱為洋傘。台灣光復後,台灣也有國人零星的辦起製傘工廠,
但不久即因經營不善而結業。
福太與台灣洋傘繼之而起,當時製傘的絕大部份零件,如紗、布、傘骨、傘柄、機台設備
、染配料及零配件,都是自「雨傘王國」日本進口,然後在台灣進行加工銷售。在1952~
1959年間,製傘總產值便增加了4倍多,1960年代更逐漸成為台灣出口的重要項目。這得
力於當時西方工業國家向資本及技術密集的產業轉型,勞力密集產業便往勞力成本低的地
方如台灣外移,台灣製傘業因此萌芽發展。
雨傘業踏入高峰期
後來經過政府的有計劃輔導,及業者的用心經營,乃有突破性的發展。福太董事長陳添福
回憶創業時期,大力讚揚當時政府官員所推行的經濟政策,尹仲容與其部下李國鼎鼓勵中
小企業發展,激勵本土生產的政策,當時省主席謝東閔提倡「客廳就是工廠」,既大大增
加工作機會,也節省外匯,到最後更掙到不少外匯。
初期台灣雨傘製造仍然是以簡單的手工加工為主,日本執製傘技術的牛耳,製傘機器對於
福太而言,可說是可望而不可及,況且在外匯緊絀的當年,僅僅只有糖業公司外銷創匯,
數目也只有3億7千萬,政府竟特別批准福太以外匯進口製傘機器,製傘機器的輸入大大提
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最重要的是邁出台灣雨傘業的一大步。這一個時期是台灣洋傘業成
長及起飛時代。
福太創業後的10 幾、20年來,台灣的雨傘工業便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特別是台
北、桃園、新竹台灣北部一帶,據國巨董事長李銘智憶述,以桃園而言,現年35歲的桃園
人,10個中有3個人,小時候在家裡有幫忙過做雨傘。而南部的彰化則是後起之秀,以五
金及傘骨起家,約25年前鼎盛時,光彰化一地沒有加入公會的中小廠商便有200家之多。
有一段時期,福太因為工廠招募不到工人,為了維持在台灣生產,只好在鄉下辦分廠,以
招募家庭主婦為對象,在分廠製造雨傘,家庭成為工廠的分部。
在政府鼓勵及傘業界的努力下,產量快速成長,而且技術逐漸成熟,台灣成為世界上的雨
傘王國,生產第一,外銷第一,1987年的雨傘及雨傘零件外銷金額達到最高峰的120多億
台幣。福太在這一段時期,一直居於台灣製傘企業的龍頭。而國巨、鎰昌等都是在這段時
期,或前或後的加入傘業這個行列。
福太棋先一著 率先外移
然而一片大好之時,洋傘業碰到發展瓶頸,工資隨著經濟起飛而逐年高漲,基層作業人員
招訓不易,使得勞力密集的洋傘業獲利空間日趨減縮,產能無法提升,品質及交貨期難以
控制。唯有將生產基地外移,尋找維持企業生命的新契機。
陳添福居安思危,早在20 多年前便洞察台灣雨傘業的隱憂,他說,「在投資大陸之前,
我就知道這種加工業在台灣沒有將來,所以在這17、18年前(指投資大陸前的17、18年前
),便到馬尼拉、馬來西亞、哥斯大黎加投資。」「其實20多年前便到海外投資,便表示
當時台灣雨傘業的經營已經出現問題。」
陳添福解釋當時這些國家雀屏中選的原因,一方面是這些國家政府的進口優惠政策,此外
,這些國家要不是尚有歐洲共同體足夠的配額,就是沒有設限。福太雖然致力投資海外,
但不是根離台灣,陳添福解釋,「並不是把整個工廠移到這些國家去做,而是雨傘製程最
後段的、需要手工加工最多的工序才在那些地方做,利用他們的優惠,或取得他們的配額
,然後外銷到世界其他市場。」但是後來的經驗告訴他,「我所投資的這3個國家並不是
真的適合做雨傘加工」。
不能去大陸 只好去印度
因為政府不鼓勵台商到大陸去投資,所以福太也配合政府的政策,循規蹈矩,遲遲沒有往
大陸投資。但是台灣投資環境越益惡化,陳添福只好另覓他途,他挑選了印度為第4個海
外投資的目標。
原因是「印度與大陸的經營條件很接近,印度人口多,可以大量招募,雖然不比大陸容易
,大陸工廠門外便有數百個人找上門來等著工作,印度也應該相差不遠;印度人腦筋也蠻
好的,做事也很認真。」而且印度政府對製造業實行鼓勵政策,市場前景很好;不過陳添
福也認為投資印度有不足的地方,印度政府與業者的配合不是很理想,交通及通關也有問
題,所以總體來說,條件還是比不上大陸。
福太在印度雖然設有2個工廠,但是投資印度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替代方案,「我也想不
到今天會到大陸去做(雨傘),假如有機會到大陸去做,按照我的想法,也是不會去(印
度)的,總是要看看情形。」
就在福太到印度投資的前後,國巨的李銘智便外移到大陸,他便認為,大陸具有同文同種
的的優勢,對於較為缺乏外語能力的業者而言,較易適應;大陸工資低廉,勞工充足。而
且曾有業者到東南亞地區投資,但是當地工人只有缺錢用時才工作,員工的流動性很難掌
握,影響產品品質、交貨期甚鉅,結果只好撤廠。
「大陸是雨傘加工業最適合發展的地方!」
赴大陸投資已是大勢所趨,陳添福眼見同業一家一家的樂登彼岸,「那麼多人去了,我也
是不得不走了。」當然去之前,福太要徵詢政府的首肯,在與政府的交涉中,陳添福向政
府指陳台灣雨傘業的困境,「雨傘工業依靠很多人工,台灣現在正是沒有人工,雨傘業在
台灣沒有將來,政府聽了也就不反對了。」
在「不反對」下,福太按照政府的規定,「一步一步」的進行投資事宜。首先在香港設立
公司,再轉投資到廈門,就這樣成為同業中第85家到大陸投資。福太雖然早在20多年前已
洞燭先機,領先同業到海外投資,但是由於配合政府對大陸投資的政策,也只好乖乖地附
同業驥尾,成為第85家赴大陸投資的雨傘工廠。
「大陸是雨傘加工業最適合發展的地方!」陳添福以其多年在雨傘業的經驗,毫不諱言的
說。除了市場龐大,往後發展空間寬闊外,「中國人(廣義的中國人)真是好!」他特別
稱讚中國人具有勤勉的傳統優良道德,而且很Smart,如果附帶鼓勵生產的條件,就更能
激發他們的奮發向上。他以福太為例,工廠在大陸的盈利都是公開的,公平分配給員工,
以一個月薪資700元人民幣的員工來說,100~150元的Bonus對他們的幫助不可謂不大。這
種人力素質對於勞力密集的產業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陳添福更謂,以後當地幹部若加以
培養,他們必定能夠獨當一面。
而馬尼拉與馬來西亞情況則迥異,由於公會的力量強大,遇到資方對勞方的差別待遇,公
會常常訴諸罷工,他們不能允許多做的就多2塊,少做的就少2塊,陳添福以過來人的經驗
坦白說,「不一定是好地方。反正我也不會再回馬尼拉,講了也沒關係。」
就這樣,台灣雨傘業在外銷的高峰期1987年前便相繼奔赴大陸,為企業的生命開創新契機
。台灣雨傘的外銷金額也就日漸衰退,曾經是台灣雨傘成品出口的前兩個主要國家日本和
美國,外銷金額巨幅滑落,雨傘成品外銷總金額從高峰約100億台幣,萎縮為1998年前8月
的4億多台幣,雨傘零件數年後也呈相類態勢。
隨著台灣洋傘業的日薄西山,產業發展正式進入第三階段-「大陸潮」時期。台灣廠商的
外移,早期主要是製造成品傘的業者外移,及後則蔓延至上游的雨傘零件廠商,這從台灣
雨傘零件外銷的消長情形可以看出一個趨勢。
由於兩岸三通不通,成品廠先行登陸,原料廠商只好透過香港進口雨傘零件繼續供應業者
,所以雨傘零件外銷到香港的金額,自1986 年後逐年增加,至1992年達至顛峰的40億元
台幣,往後逐年遞降,1998年萎縮為12億元。這個外銷零件的下降,便是因為台灣的零件
廠商自1992年後大舉離開台灣,外移到大陸所致。而整個傘業的外移便是1992年前後到達
頂峰。我們更可以發現外銷香港金額的消長升降,與零件外銷總金額的消長情形若合符節
,這正是整個零件外銷的榮枯,都是受廠商外移大陸所支配。
玄黃乍變,及至今天,洋傘業在台灣昔日的風光已是逝者如斯,連鎰昌這家績優廠商也大
歎不如歸去!
產業報導 業者篇
傘界巨擘-福太洋傘董事長陳添福
48年一針一線張出雨傘王國
從小規模的加工廠,建構成今天橫跨國際的龐大製傘集團;福太實實在在地用他的一針一
線裁成台灣雨傘業的巨擘,也為台灣雨傘王國撐出一片天。
◎陳柏基
踏進這所以製傘聞名的企業總部的大門時,便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氣,這股氣來自於觸眼所
及的人與事,從大門警衛登記的一絲不苟,井井有條的程序,到總部核心辦公廳職員認真
打拚,卻又不失沈穩的工作神態,當筆者接觸到董事長陳添福時,猛然發現,原來這股氣
出自於這位精神矍鑠而樸實的長者。
剛步進會客室,陳添福便操著一口不大流利的國語,謙虛的說,「我不值得你們記者來訪
問,我們做雨傘的只是小生意」,邊說邊捏著小指頭比道,「以現在國內的企業而言,我
們只是微不足道。」很難讓人相信這竟是宣之於一位傘界巨人口中的話。
「一步一步」撐出一片天
福太創建於1951年1月,陳添福微笑著說:「在台灣我是第一個做雨傘的,嗯哈-最老的
雨傘工廠,實際上在台灣做不少的,應該是生產量最大的。」時至今日,福太已經快邁入
第48個年頭,堪稱是台灣雨傘業的創業元勳。歷經多年的發展,胼手胝足,從生產低檔雨
傘,提升到高檔產品,並伸展至大部份的雨傘零件;從簡單的加工,到今天在國際上屢獲
殊榮的品質肯定;從小規模的加工廠,建構成今天橫跨國際的龐大製傘集團;福太實實在
在地用他的一針一線裁成台灣雨傘業的巨擘,也為台灣雨傘王國撐出一片天。
獲得今天傲人成就的陳添福,仍然謙虛自持,最重要的是他那質樸無華、認真進取的人格
特質,這種人格特質充分表露在他常掛在嘴邊的「一步一步」上。在雨傘業立足台灣日益
艱困下,格於政府不鼓勵往大陸投資的政策,陳添福依然充分配合,一步一步選擇在東南
亞及印度等地投資,最後仍然徵詢政府的首肯,才往大陸設廠。而無論在那裡,辦廠的過
程也是一步一步的,陳添福便說,他不像其他企業一般,買下一大筆土地,擲下巨資,貿
然大肆投資,而是先確立市場所在,再「一步一步」籌劃投資。
「信用」為上
這種質樸無華的性格也表現在老一輩企業家講求「信用」的特質上,要在客戶中建立信用
,他強調的是「品質第一」。「品質第一」一直是陳添福製造雨傘的信念,40多年來始終
如一。陳添福深信,品質優良,產品真材實料,價格自然會賣得好,品質與品牌更是互為
表裡,品質好品牌才能好,而不斷的研發、創新更是保證產品品質不可或缺的要件,「要
有特殊的東西才行」,信譽和品質一直是福太奉行不悖的原則,也是福太能夠日新又新,
屹立業界40多年背後的企業精神力量。「信用」與「品質第一」便列為福太企業的經營方
針之一。
陳添福表示,現在在大陸經營的雨傘廠,有人以量第一,有人以利益第一,但是應該以品
質為第一最要緊。不過,現在已經來不及,因為市場已經供過於求,價錢劇跌。為了壓低
生產成本,大部份廠商只有粗製濫造。
專利權獨佔鰲頭
然而福太堅持不與大環境同流,仍然秉持其一貫的宗旨,不斷研發新產品。就以產品專利
的件數而論,福太便獨步台灣同業之林,而台灣同業在研發上所獲得的專利則又是世界之
最,由此可見福太優異的研發能力。福太留在台灣的研發部門,其技術人員便有40人之多
,其中有5位高級技術人才,能夠獨立作業,按照設計而裁剪及製成樣板品出來。而零件
甚至是製傘機器,福太都能做到獨立開發的地步。這個傘界巨人能有今天,可謂得力於這
個研發部門甚多。
福太多年的研發成果,產品多具有輕薄短小、單手操作、自動開關及防風結構的特色,這
些產品在世界多個國家都有專利權登記。優異的產品除獲得國內的獎項外,更獲得多項國
際發明大獎的殊榮。數年前福太便成功發展出名為"TRIMAGIC"的高級雨傘,這是一種三節
式可自動開關的雨傘。
「人和」是其奉行的經營哲學
陳添福質樸無華、認真進取的性格還貫徹到福太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營方針上─「成長」
,他揭示其奉行終身的經營哲學,「政府的保護、優惠政策只是一時的,絕不能仰賴於此
,做生意必須要有永久的打算,就算沒有這一切優惠、保護,仍然能夠維持住,把生意做
好,這樣才管用。」這種盡其在我的經營哲學,使福太不假他求,不斷改進自身的經營條
件,成長茁壯。
除了信用與成長的經營方針外,福太還強調人和的重要。陳添福指出,以局外人的心態做
事,是絕不可能成功的,福太也不能讓員工有打工的心態,要員工產生歸屬感,沒有二心
,把自己視為「福太人」。陳添福便強調「福太一條心」,而要員工都一條心,公司則不
能只一味的take,take,take,而應該only give,give,give,唯有善待員工,也只有
善待員工,不要期待員工有所回報,事情自然會有好轉。陳添福舉大陸工廠為例,福太在
大陸也是非常照顧員工起居飲食,待遇良好,所以大陸員工也把自己當作是福太人,而不
是一個局外人。
掛在門口大廳上,寫著「人和、信用、成長」的福太三大經營方針,其實不單寫在橫幅上
,而且還蝕刻在每個福太人身上,不單刻在每個福太人身上,而且貫徹到這些福太人40多
年所成就的事業上。這種企業精神卻來自於眼前這個質樸無華、認真進取的雨傘巨人的人
格特質上,陳添福把它貫徹到福太的每個角落,把它塑造成台灣雨傘業的巨傘。古云「有
諸內,形諸外」,陳添福與福太不就正是如此嗎?人格為質,發而為氣,外成則為其畢生
事業。
彼岸洋傘業還是台商天下嗎?
經過多年的努力,台灣3百多家的業者在廣東深圳、寶安、福建廈門、同安和彰浦一帶,
建立起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體系,比起台灣的盛況猶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一片榮景中,卻
有令人聞之悚然的業態競爭。有一位業者說,「拚到現在,已沒甚麼利潤了,大家還在拚
。」
◎陳柏基
當初也有小部份台商赴東南亞投資設廠,但是陳添福以過來人的豐富經驗得出一個結論-
東南亞經營環境不如大陸優越。東南亞的業者需要自大陸及台灣進口雨傘零件,生產成本
較高;相對地大陸的成品也較東南亞便宜,所以東南亞無法替代大陸成為台灣雨傘業的生
產基地。而港商方面,儘管早期擁有資金及地域之便,但是台灣業者有不少是自貿易出口
商轉型而來的,他們從單純的出口商演變成與生產商合作製造,既能掌握市場,也能兼顧
生產,少了貿易商的分享利潤,成本下降,競爭力自然提高。
紛紛擴廠 大展拳腳
位於桃園的大同洋傘有35年的歷史,開業時員工只有30多人,後來便發展到上百人的規模
,產品以外銷日本為主。10年前,江永兆也與其他的雨傘同業一般,從台灣開拔到大陸去
,於廈門設立工廠。生產從以往的家庭式發包制,轉變成一貫作業,從購買傘布、傘骨和
零件,到加工製造成品。後來江永兆於廈門原廠附近再擴建一廠,產能大幅增加,高峰期
月產能達4萬多打,而員工最多達300~400人,其規模是台灣廠的3~4倍。
自國中畢業後便從製傘基層技術員做起的李銘智,於1984年與友人合資在台灣創立國巨洋
傘,初時員工只有數十名,1989年外移大陸,工廠規模也擴大,目前員工已擴增至400~
500名,約原來10倍的規模。事實上,外移到大陸的台灣雨傘業者都與大同和國巨的情況
相類似,由於大陸勞力充足及工資便宜,所以台商外移大陸,紛紛擴廠,不單員工,硬體
設備也是如此,台商無不大展拳腳,沈醉在一片榮景當中。
Made in Taiwan&Made by Chinese(Taiwan)
陳添福表示,台灣雨傘業外移到大陸,把經驗、技術、管理、行銷網這些無形的資產帶到
大陸,以台灣雨傘的客戶而言,就遍及世界各個角落,還超過聯合國150多個會員的會員
數。除了無形資產外,台灣製傘業還為大陸帶來資金、工作機會、外匯等有形資產,以福
太在福建的8個工廠為例,便提供了2,500個工作機會。
陳添福含蓄的表示,「不過,不曉得怎麼樣啊─縱使這樣,雨傘─還是在台灣人手裡就是
了。」包括市場、管理、資本、技術都在台灣的掌握之中,陳添福繼續說,「很多人說
"Made in Taiwan",現在就是 "Made by Chinese(Taiwan)",如同台灣參加奧林匹克等國
際活動,用China(Taipei)的名義一般。」
但是無論如何,「製傘業對大陸的頁獻不少,我可以很大聲的講,至少他們不會講雨傘這
種小生意,我們大中國看不起。」將來製傘技術、管理還是會過渡到大陸,況且創造眾多
就業機會、外匯及帶來資金,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助益。
日本市場挑戰隱然成形
雖然洋傘業在台灣人的手裡,但是挑戰已隱然成形。日本市場是台商外銷洋傘的首要地區
,日本人對雨傘十分考究,以用途劃分,便可分為雨傘、遮陽傘和晴雨兩用傘,不同的場
合和衣著配用不同的傘,以往日本人每人平均便擁有多達4支雨傘。以鎰昌傘骨所製成外
銷日本的高級雨傘為例,在台北日系百貨公司1支的售價從1,000~7,500元台幣之間,由
此可見日本市場重要性的一斑。
日本市場一直是台商的天下,但是李銘智指出,近年來有大陸國營傘廠到日本成立公司,
在日本接單發貨,雖然國營傘廠的品質常有瑕疵,但他們在日本當地設倉庫,可以接受退
貨、換貨等售後服務的作業,彌補品質不良的缺失。日本很重視售後服務,在當地能夠提
供這項服務的廠商,在行銷上很容易佔優勢;這麼一來,對於以日本市場為主的部份台商
洋傘業者會形成很大的壓力。
大同專攻的日本市場,近數年每況愈下,除了進口商的價格競爭使利潤下降以外,內部多
年的不景氣也是重要因素。經濟低迷固然導致買氣不佳,而且中高檔產品較受歡迎的日本
市場特性,近年來也逐漸改變,品質不再是首選,便宜成為重要的考量。
而且在日本做生意,資金週轉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江永兆透露,在日本如果支票是開30天
或45 天,已經算是現金了。通常企業開的多是150天期的支票,這樣1年存貨週轉只有2轉
,資金回收非常緩慢,造成財務上沈重的壓力。而且僱請一個日本的員工需要約60萬日幣
,日本的分公司共聘請6個員工,負擔甚為吃力。
大陸本土廠商發展未可小覷
談到大陸的經營情況,陳添福指出,大陸洋傘業的競爭「目前還是台商之間的競爭」,除
了因為大陸洋傘業的掌控權仍然操控在台商手裡外,還因為大陸雨傘同業的技術水準仍難
與台灣媲美;資金方面,就算是國營企業,現在也缺乏資金;國營企業的國家補貼政策也
取消了,所以大陸的雨傘業發展還不至於成為台商的競爭對手。然而陳添福也補充,以大
陸的條件,雨傘業的成長將會非常迅速,其未來不可小覷。
吳耀明表示,事實上大陸的技術日漸成熟,材料現在也可從台灣外移到大陸的材料商購買
,員工及管理成本更低廉,這種趨勢已經日漸顯現。江永兆更預估,數年後大陸也會逐漸
趕上並威脅台商。
他指出,以往原材料供應是百分之百從台灣進口,但是現在很多台灣的協力廠商已到大陸
設廠投資,一半以上的材料都可從大陸購得,主要的原料傘布以往也是100%從台灣進口
,現在一家傘布大廠福懋也在大陸設廠,供應當地同業,中棒也有福太提供,所以原材料
的就近採購率大大提高,大陸本土業者當然也受惠。除此之外,大陸本土廠商可以把盈利
壓得更低,台商1打賺2元都不夠,大陸本土廠商賺5毛就已經心滿意足了。現在他們只是
沒有客戶,沒能力接單而已。
低價搶單 惡性循環
儘管還是「台商之間的競爭」,然而這種競爭卻是異常激烈。大同洋傘早在15年前,即在
日本東京設有分公司專責開拓日本市場,這在台商中可說是鳳毛麟角,在廈門則擁有兩間
工廠,該企業曾經也有過一段輝煌日子,不過由於產能過剩,廠商削價搶單非常嚴重,盈
利大幅壓縮,大同董事長江永兆語氣中帶著疲累的說,「公司將計劃漸次結束,通通不要
做,現在實在很不好做!」
吳耀明對於大陸同業的競爭情況描述得更入木三分,台商業界普遍存在一個惡性循環,由
於廠商到大陸以後紛紛擴廠,以致產能過剩,加上製傘利潤本就不高,所以廠商採取薄利
多銷的策略,低價搶單,希望以量彌補訂價低廉的差額,然而增加產量,人事成本勢必要
提高,不過產能已經過剩,訂單相形欠缺,廠商則又只好再降價擴產搶單,利潤也就益形
微薄,廠商正是掉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中。
吳耀明更指出,現在客戶下單的模式跟以往已是南轅北轍。早期在台灣時,由於工廠受到
員工缺乏的限制,產量有一定數額;而工資及材料價格會提升,日本客戶惟恐晚下單價格
會升高,所以一次訂購數月的貨量,這樣的產銷模式較穩定。而現在的大陸,則因為廠商
惡性競爭,低價搶單,客戶下單便很保守,因為愈往後價格反而會愈低,所以產銷期縮短
,產銷價格則變動不居。
台商的利潤固然因此被摜壓,吳耀明更道出商界的殘酷,「傘業拚到現在,已經沒甚麼利
潤了,可是還在拚,很多人抱的想法是『反正看誰先死,你死了,搞不好我以後好做。』
」其實傘業公會及業界對於這種惡性競爭早有商議,希望達成協議,在某個訂價以下不接
單,但是這樣的方案往往無法實行,吳耀明便說,「不可能的事情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有台灣人的地方,就沒辦法團結起來。很多人的想法是:『你不賣吧,我賣,公會又沒
有給我訂單,為甚麼我要聽你的,跳票的時候誰幫我啊!』」江永兆也平淡的說,「要能
夠協議就不是生意了!」戰場無父子,商場上亦復如是!
大同就在日本分公司的沈重負擔,庫存週轉率低,及同業的削價競爭下,漸次結束其業務
。江永兆說,「我們老了,年青人有年青人的辦法,應該讓他們來做了。」
要在台灣生存就只能以品質取勝
而堅持留守台灣的鎰昌也付出相當代價,由於赴大陸設廠的同業在工資成本及其他管銷費
用上都較便宜;而且製傘業者互相競爭削價的結果,購買鎰昌產品的客戶減少,使得鎰昌
的業績已經不如以往。鎰昌的傘骨現在已經演變成為客戶指定的零件,日本等地的客戶或
指定大陸台商使用鎰昌傘骨,再由這些台商縫布製傘,或是日本的製造商直接從台灣進口
鎰昌傘骨,在日本本土製造成品。
鎰昌董事長吳耀明透露,既然沒法子和大陸同業比便宜,要在台灣生產,便只有靠品質取
勝。鎰昌的傘骨在日本便通過日本洋傘檢查協會嚴格的檢定,台商同業能夠通過的廠商不
多,而台商業者為了競爭也沒法不偷工減料。以鎰昌其中一項產品為例,1打的訂價是台
幣525元,而同類產品在大陸只要450元,差價達75元,但是客戶還是願意以高價到台灣購
買他的產品,這證明了鎰昌的金字招牌。
吳耀明認為,品質是最重要的,鎰昌生產的產品分為三類,一類產品是自己公司研發並在
日本申請專利權的傘骨,第二類是日本人的專利產品,與其合作生產,第三類是傳統性產
品,就是一些沒有專利權的產品(或是專利權失效的產品),上面所舉1打525元的產品便
屬此列。
品管雞蛋裡挑骨頭
鎰昌在台商雨傘業界中,花在研發上的經費甚高,除了福太以外,只有鎰昌擁有大型的開
模設備,隨時能夠按照設計,開發新產品,在整個業界中鎰昌研發上投注的經費排名便在
5 ~10名以內。
鎰昌不單在研發上有出色的表現,吳耀明指出,儘管有人以為與鎰昌採購同樣的材料,電
鍍也在同樣的地方,況且加上大陸的人事與管理成本還較便宜,怎麼還會做輸給鎰昌呢?
為甚麼到最後品質還是比不上鎰昌?「依我看,最重要的是最後的一道程序─品管」,不
良率可因此降得很低。而且大陸工人的素質一定比不上我們台灣的工人,鎰昌內行的「歐
巴桑」已經跟隨公司15~20年之久;公司更有一個員工從早到晚專挑別人眼中不是毛病的
「毛病」,很多不應該丟掉的還是丟掉,但是吳耀明充分尊重他專業的吹毛求疵,認為唯
有如此,品質上才有一個判準。
仿冒盛行 上游廠商出走殆盡
話鋒一轉,吳耀明表示,其實雨傘研發上已經遇到不少瓶頸,以傘骨而言,最近幾年日本
流行超輕量,所以傘骨材質上改用鋁質,現在只是小技巧、結構的變化,「我認為雨傘的
發明已經到極限了。自動開關有了,超輕也有了,那還能變甚麼?我看只有發明一個機器
,下雨一按,不必撐傘,離身體10公分以內都不會有雨滴到。」
鎰昌產品雖然品質上超越同儕,但是公司產品的專利權也只有1年的壽命,吳耀明說,台
灣人很會仿冒,專利產品面世不久,便會遭到同業加以改頭換面,專利權就形同具文。吳
耀明舉例說,該公司的1支新產品便遭受相同命運,今年已經有別家公司將其偷天換日。
吳耀明坦承鎰昌目前已經難以為繼,上游廠商相繼外移到大陸,鎰昌要找上游廠商代工日
趨艱困,電鍍找不到,材料也買不到,而即將又有一家很重要的材料廠商要赴大陸經營,
吳耀明便無可奈何表示,「目前只有二途,一是也跟著跑到大陸去,否則只有收起來。但
是我99.9%不會去,要走我也不會等到今天。現在也沒有辦法,只有過一天算一天。」儘
管鎰昌有一個新的專利即將於今年初在日本推出,豐厚利潤可期,但是吳耀明洩氣說,不
到1年恐怕又被仿冒了。
「你們沒去是對的」
吳耀明解釋其堅決不赴彼岸,「我聽到的痛苦太多了」,硬撐者有之,關門回台灣者有之
,借債渡日者有之,就算獲利也與付出的努力不成比例。剛撤退回來的同業對我們說,「
你們沒去是對的」。吳耀明也客觀的說,不見得都沒有錢賺,大概40%以上的業者經營頗
吃力,60%的業者以往獲利較佳,現在可能不如以往。「我的感覺是,要應付那些官員,
比有沒有接到訂單更傷腦筋。」
「出路何在?我覺得沒有甚麼出路!剛開始偷跑的人有賺,開放以後就慘了,最主要的是
你(外移大陸)所便宜下來的工資,是便宜在客戶的口袋,而不是自己口袋。假如前景是
那麼好,我也不會這麼悲觀不去(大陸)了。」
國巨突圍而出
大同及鎰昌的例子道出兩岸台商經營的困境,諸如兩岸共存的價格競爭、仿冒盛行,日本
市場的不景氣,大陸本土廠商的後起挑戰,研發上的瓶頸,台灣上游廠商瓦解導致的供輸
失調,這些都是兩岸洋傘業發展的問題所在。
但是仍有一些廠商在重重難關下突圍而出,國巨便是其一。國巨以承做OEM為主,生產國
外知名品牌的高級洋傘,如FENDI、LANCEL、ELEE等,在市場上1支洋傘的單價可達日幣3
萬元,約等於台幣3~4千元。國巨生產的洋傘素有口碑,質優價高。
國巨的策略是生產與流行服飾同步設計概念的陽傘,及以市場導向的開發性雨傘為主。首
先,便是掌握市場情報與配合廠商共同研發,國巨定期做市場調查,蒐集服裝的流行資訊
,並分析消費的可能趨勢。再將情報提供給配合零件商,共同設計、研發新材質和新功能
的產品。
其次,國巨致力提高生產技術,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李銘智解釋,由於大陸人力充足,可
以生產難度高、加工複雜的陽傘,陽傘雖然不具遮雨功能,但因有較高的附加價值,所以
是國巨重點發展的產品之一。
管理方面,國巨揚棄「土法煉鋼」的舊觀念,學習新效能的企管概念。為了達到生產效益
,國巨在大陸設廠的規模,放大約為在台時的10倍左右,變成4~5百人的中、大型工廠。
若完全複製台灣小規模時的制度,雖保有原制度的優點,但管理上的缺失會更凸顯:就像
A4紙的缺角 ,放大為B4紙後,缺角會更明顯。李銘智以為,要增加競爭力,唯有改善管
理是永遠不變的法則。
上下游整合 達成規模經濟
福太更是業界中的龍頭,除了研發專利獨步同業外,多年的經營,福太已經從生產低檔產
品,蛻變成產銷中級以上的雨傘,雨傘的單價從每打40~100多美元,而現在市場上激戰
最烈的部位,則是一打20美元以下的市場,就技術及行銷能力而言,福太已經成功升級,
跳脫同業的困境。
生產成品傘外,福太的投資還擴及雨傘零件,如鋼絲、槽線、中棒、電鍍、傘把及一些小
零件。透過投資上游材料產業,福太利用一流的自動化設備進行生產,大量生產所造成的
規模經濟效益,使成本大大下降。便宜的雨傘材料及半成品供應,為福太的下游雨傘製造
廠商帶來很大的利基。這種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對福太的營運帶來甚大的貢獻。這些上游產
業製品除了供應本廠外,也可以供應其他雨傘同業,從而也構成整個企業集團的重要利潤
。
福太在大陸的投資事業集中於福建地區,工廠之間的距離非常接近,交通甚為方便,而且
未來廈門馬鑾灣環灣的公路將修建完成,將貫通位於灣北灣南的福太關係企業。福太在福
建的廠址佈局,就是考慮到福太關係企業的緊密垂合,此外,福建廈門地區本來就是台灣
雨傘同業的集中地,福太設廠於此,便是要藉此結成上下游產業體系,達成產業的規模經
濟。
國際策略分工
福太的總部仍然留在台灣,負責財務、行銷及行政工作。海外投資方面,福太在香港設有
分公司,除了推廣產品外,在這個國際商貿都市中,還作為福太各關係企業的聯絡處,並
發揮協助各關係企業進出口業務的功能。
位在美國紐澤西的分公司成立於1991年,在紐約帝國大廈則設有一個產品陳列室,美國分
公司的職責是深入北美洲市場。日本這個重要的市場,福太也有代理商負責經營。當然與
這個前任洋傘王國的關係不止於此,雨傘的塑膠配件及鋼骨的研發製造也有技術合作的關
係。
印度的製傘工廠,中國大陸的製傘基地,台灣的總部及研發基地,香港的貿易公司,深耕
美國市場的分公司,及日本的代理商,構成了福太企業集團策略分工的世界版圖。
市場區隔
行銷方面,除了替國際服飾品牌做委託代工(OEM),如CD、YSL外,大部份的產品都以自有
品牌行銷。韓國、東南亞、印度地區使用福太(FUTAI) 為品牌名稱;日本除了由代理商經
營外,也承接委託代工的單子。歐美市場則透過市場區隔的方式,利用兩個品牌進行行銷
工作。以北美洲市場為例,美國分公司致力深耕後,已經成功打進市場各種通路,以稱為
"RANKIST"的產品主打中檔產品市場,供應給超級市場及一般賣場;名為"LEIGHTON"的產
品則主攻高檔市場,供貨予百貨公司及高檔商店。經過多年的努力,"LEIGHTON"與
"RANKIST"已經打開市場,"LEIGHTON"在美國更成為知名品牌。
此外,去年年中福太更成功取得北美知名的雨具大公司LONDON FOG美國地區的專利執照,
由福太生產專屬產品,除了可以在該公司轄下的500多個零售店銷售外,更可以行銷全美
國。這項合作結合福太優異的研發及製造能力,和LONDON FOG的市場知名度,預估福太藉
此將可大大提高市場的佔有率。
洋傘業在彼岸雖然仍是台商的天下,但是卻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廠商低價搶單的惡性競
爭,及猖獗的仿冒。李銘智便指出,洋傘業在大陸多年來的發展,呈現兩極化的現象。一
端是從事高品質和附加價值的廠商,另一極端則如陳添福所說,產品在1打20美元以下(
競爭最激烈)的廠商。
大陸內銷方面,則因為市場尚未成熟及關稅沈重,致使台商屢戰屢敗。台灣方面,則是整
個產業體系已經瓦解,就連績優廠商鎰昌也徒呼負負。
陳添福對洋傘業的未來,保守的說,「那要看以後他們怎麼做了。」李銘智則對洋傘業前
景充滿信心,「只要天會下雨,太陽會出來,製傘產業就絕不是夕陽工業」,然而他們都
有一個但書,就是-要看他們怎麼做了,唯有產業升級才是未來榮景的保證。
--
: → walkgirl:跑去中國生產的 07/04 13:29
: 推 mmeow: 哇沒想到是台灣的 我也是這個牌子! 很耐用 07/04 17:21
: 推 isacjvdov:推你畫的圖 真是太黯然太銷魂了 07/04 18:43
: 推 Thalia:啊喏..中國生產的問題,最好跟賣家問一下,我不敢亂講 >"< 07/04 21:08
: → Thalia:我只確定他是我們台灣的牌子..如果有誤導,請大家原諒啊! 07/04 21:09
LEIGHTON傘是由福太(FUTAI)傘廠製造的,
福太官網
http://www.futaigrp.com.tw/Default.htm
不過不確定我們買到的是不是台灣製的囉~
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34500311/news.htm
政府、企業同心共造雨傘王國
上游、下游無奈齊赴彼岸
台灣以「雨傘王國」之美名載譽十數寒暑,製傘重鎮彰化更是這個王國的核心。台灣雨傘
業輝煌的年代,彰化市彰草路和美段沿路的家庭,家家戶戶都以外包的方式承製洋傘,家
庭即工廠,一片活絡景象,但是時日推移,現在已是人去樓空,而全台灣稍有規模的外銷
雨傘工廠就只剩2家,滄海桑田,變化無端,莫之為甚!
位於新竹的鎰昌,從事雨傘骨架製造,連同早期合伙的歷史一併計,已有將近30年的
資歷。鎰昌在台灣雨傘業外移潮中,是堅持留在台灣碩果僅存的廠商,像鎰昌自製率這麼
高的廠商,目前在台灣就只剩這1家,其餘的廠商要不只是賣材料到大陸,由大陸廠商組
裝,就是台灣公司接到小量的訂單後,到彰化找外包廠商製造傘骨。
台灣製傘業的外移情況非常徹底,約95%以上的廠商都外移出去,而且目的地幾乎都是大
陸。目前全台灣稍大的、有外銷出口的製傘工廠只剩2家而已,其中1家的情形較好,月產
約5千~6千打,另外一家生產量則只剩下1千多打,已經進入倒數計時。
洋傘業的萌芽年代
從當初的紙傘,單調黑色的洋傘,到今天色彩繽紛、造形千奇百怪、質料日新月異、機動
性強的自動開關傘,台灣雨傘業今天的成就乃是集多年來業者的心血而成,得來不易。而
福太正是這個過程的縮影。
福太是全台灣最早的洋傘工廠,儘管歷經風雨,但是依然撐出一片艷陽天,迄今仍為傘業
界的翹楚。一手創辦福太的董事長陳添福,窮畢生的心力為福太領航,看盡業界的滄桑變
化,可說是台灣雨傘發展史的一部活歷史,當然也是台灣經濟史的見證人。
回到40多年前台灣雨傘業草創的時代,當時福太與台灣洋傘是全台灣最早的兩家製傘工廠
。其實日據時期,台灣就有雨傘及零件自日本進口,但是當時台灣仍然是傳統的紙傘天下
,外來的雨傘進口,所以人稱為洋傘。台灣光復後,台灣也有國人零星的辦起製傘工廠,
但不久即因經營不善而結業。
福太與台灣洋傘繼之而起,當時製傘的絕大部份零件,如紗、布、傘骨、傘柄、機台設備
、染配料及零配件,都是自「雨傘王國」日本進口,然後在台灣進行加工銷售。在1952~
1959年間,製傘總產值便增加了4倍多,1960年代更逐漸成為台灣出口的重要項目。這得
力於當時西方工業國家向資本及技術密集的產業轉型,勞力密集產業便往勞力成本低的地
方如台灣外移,台灣製傘業因此萌芽發展。
雨傘業踏入高峰期
後來經過政府的有計劃輔導,及業者的用心經營,乃有突破性的發展。福太董事長陳添福
回憶創業時期,大力讚揚當時政府官員所推行的經濟政策,尹仲容與其部下李國鼎鼓勵中
小企業發展,激勵本土生產的政策,當時省主席謝東閔提倡「客廳就是工廠」,既大大增
加工作機會,也節省外匯,到最後更掙到不少外匯。
初期台灣雨傘製造仍然是以簡單的手工加工為主,日本執製傘技術的牛耳,製傘機器對於
福太而言,可說是可望而不可及,況且在外匯緊絀的當年,僅僅只有糖業公司外銷創匯,
數目也只有3億7千萬,政府竟特別批准福太以外匯進口製傘機器,製傘機器的輸入大大提
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最重要的是邁出台灣雨傘業的一大步。這一個時期是台灣洋傘業成
長及起飛時代。
福太創業後的10 幾、20年來,台灣的雨傘工業便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特別是台
北、桃園、新竹台灣北部一帶,據國巨董事長李銘智憶述,以桃園而言,現年35歲的桃園
人,10個中有3個人,小時候在家裡有幫忙過做雨傘。而南部的彰化則是後起之秀,以五
金及傘骨起家,約25年前鼎盛時,光彰化一地沒有加入公會的中小廠商便有200家之多。
有一段時期,福太因為工廠招募不到工人,為了維持在台灣生產,只好在鄉下辦分廠,以
招募家庭主婦為對象,在分廠製造雨傘,家庭成為工廠的分部。
在政府鼓勵及傘業界的努力下,產量快速成長,而且技術逐漸成熟,台灣成為世界上的雨
傘王國,生產第一,外銷第一,1987年的雨傘及雨傘零件外銷金額達到最高峰的120多億
台幣。福太在這一段時期,一直居於台灣製傘企業的龍頭。而國巨、鎰昌等都是在這段時
期,或前或後的加入傘業這個行列。
福太棋先一著 率先外移
然而一片大好之時,洋傘業碰到發展瓶頸,工資隨著經濟起飛而逐年高漲,基層作業人員
招訓不易,使得勞力密集的洋傘業獲利空間日趨減縮,產能無法提升,品質及交貨期難以
控制。唯有將生產基地外移,尋找維持企業生命的新契機。
陳添福居安思危,早在20 多年前便洞察台灣雨傘業的隱憂,他說,「在投資大陸之前,
我就知道這種加工業在台灣沒有將來,所以在這17、18年前(指投資大陸前的17、18年前
),便到馬尼拉、馬來西亞、哥斯大黎加投資。」「其實20多年前便到海外投資,便表示
當時台灣雨傘業的經營已經出現問題。」
陳添福解釋當時這些國家雀屏中選的原因,一方面是這些國家政府的進口優惠政策,此外
,這些國家要不是尚有歐洲共同體足夠的配額,就是沒有設限。福太雖然致力投資海外,
但不是根離台灣,陳添福解釋,「並不是把整個工廠移到這些國家去做,而是雨傘製程最
後段的、需要手工加工最多的工序才在那些地方做,利用他們的優惠,或取得他們的配額
,然後外銷到世界其他市場。」但是後來的經驗告訴他,「我所投資的這3個國家並不是
真的適合做雨傘加工」。
不能去大陸 只好去印度
因為政府不鼓勵台商到大陸去投資,所以福太也配合政府的政策,循規蹈矩,遲遲沒有往
大陸投資。但是台灣投資環境越益惡化,陳添福只好另覓他途,他挑選了印度為第4個海
外投資的目標。
原因是「印度與大陸的經營條件很接近,印度人口多,可以大量招募,雖然不比大陸容易
,大陸工廠門外便有數百個人找上門來等著工作,印度也應該相差不遠;印度人腦筋也蠻
好的,做事也很認真。」而且印度政府對製造業實行鼓勵政策,市場前景很好;不過陳添
福也認為投資印度有不足的地方,印度政府與業者的配合不是很理想,交通及通關也有問
題,所以總體來說,條件還是比不上大陸。
福太在印度雖然設有2個工廠,但是投資印度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替代方案,「我也想不
到今天會到大陸去做(雨傘),假如有機會到大陸去做,按照我的想法,也是不會去(印
度)的,總是要看看情形。」
就在福太到印度投資的前後,國巨的李銘智便外移到大陸,他便認為,大陸具有同文同種
的的優勢,對於較為缺乏外語能力的業者而言,較易適應;大陸工資低廉,勞工充足。而
且曾有業者到東南亞地區投資,但是當地工人只有缺錢用時才工作,員工的流動性很難掌
握,影響產品品質、交貨期甚鉅,結果只好撤廠。
「大陸是雨傘加工業最適合發展的地方!」
赴大陸投資已是大勢所趨,陳添福眼見同業一家一家的樂登彼岸,「那麼多人去了,我也
是不得不走了。」當然去之前,福太要徵詢政府的首肯,在與政府的交涉中,陳添福向政
府指陳台灣雨傘業的困境,「雨傘工業依靠很多人工,台灣現在正是沒有人工,雨傘業在
台灣沒有將來,政府聽了也就不反對了。」
在「不反對」下,福太按照政府的規定,「一步一步」的進行投資事宜。首先在香港設立
公司,再轉投資到廈門,就這樣成為同業中第85家到大陸投資。福太雖然早在20多年前已
洞燭先機,領先同業到海外投資,但是由於配合政府對大陸投資的政策,也只好乖乖地附
同業驥尾,成為第85家赴大陸投資的雨傘工廠。
「大陸是雨傘加工業最適合發展的地方!」陳添福以其多年在雨傘業的經驗,毫不諱言的
說。除了市場龐大,往後發展空間寬闊外,「中國人(廣義的中國人)真是好!」他特別
稱讚中國人具有勤勉的傳統優良道德,而且很Smart,如果附帶鼓勵生產的條件,就更能
激發他們的奮發向上。他以福太為例,工廠在大陸的盈利都是公開的,公平分配給員工,
以一個月薪資700元人民幣的員工來說,100~150元的Bonus對他們的幫助不可謂不大。這
種人力素質對於勞力密集的產業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陳添福更謂,以後當地幹部若加以
培養,他們必定能夠獨當一面。
而馬尼拉與馬來西亞情況則迥異,由於公會的力量強大,遇到資方對勞方的差別待遇,公
會常常訴諸罷工,他們不能允許多做的就多2塊,少做的就少2塊,陳添福以過來人的經驗
坦白說,「不一定是好地方。反正我也不會再回馬尼拉,講了也沒關係。」
就這樣,台灣雨傘業在外銷的高峰期1987年前便相繼奔赴大陸,為企業的生命開創新契機
。台灣雨傘的外銷金額也就日漸衰退,曾經是台灣雨傘成品出口的前兩個主要國家日本和
美國,外銷金額巨幅滑落,雨傘成品外銷總金額從高峰約100億台幣,萎縮為1998年前8月
的4億多台幣,雨傘零件數年後也呈相類態勢。
隨著台灣洋傘業的日薄西山,產業發展正式進入第三階段-「大陸潮」時期。台灣廠商的
外移,早期主要是製造成品傘的業者外移,及後則蔓延至上游的雨傘零件廠商,這從台灣
雨傘零件外銷的消長情形可以看出一個趨勢。
由於兩岸三通不通,成品廠先行登陸,原料廠商只好透過香港進口雨傘零件繼續供應業者
,所以雨傘零件外銷到香港的金額,自1986 年後逐年增加,至1992年達至顛峰的40億元
台幣,往後逐年遞降,1998年萎縮為12億元。這個外銷零件的下降,便是因為台灣的零件
廠商自1992年後大舉離開台灣,外移到大陸所致。而整個傘業的外移便是1992年前後到達
頂峰。我們更可以發現外銷香港金額的消長升降,與零件外銷總金額的消長情形若合符節
,這正是整個零件外銷的榮枯,都是受廠商外移大陸所支配。
玄黃乍變,及至今天,洋傘業在台灣昔日的風光已是逝者如斯,連鎰昌這家績優廠商也大
歎不如歸去!
產業報導 業者篇
傘界巨擘-福太洋傘董事長陳添福
48年一針一線張出雨傘王國
從小規模的加工廠,建構成今天橫跨國際的龐大製傘集團;福太實實在在地用他的一針一
線裁成台灣雨傘業的巨擘,也為台灣雨傘王國撐出一片天。
◎陳柏基
踏進這所以製傘聞名的企業總部的大門時,便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氣,這股氣來自於觸眼所
及的人與事,從大門警衛登記的一絲不苟,井井有條的程序,到總部核心辦公廳職員認真
打拚,卻又不失沈穩的工作神態,當筆者接觸到董事長陳添福時,猛然發現,原來這股氣
出自於這位精神矍鑠而樸實的長者。
剛步進會客室,陳添福便操著一口不大流利的國語,謙虛的說,「我不值得你們記者來訪
問,我們做雨傘的只是小生意」,邊說邊捏著小指頭比道,「以現在國內的企業而言,我
們只是微不足道。」很難讓人相信這竟是宣之於一位傘界巨人口中的話。
「一步一步」撐出一片天
福太創建於1951年1月,陳添福微笑著說:「在台灣我是第一個做雨傘的,嗯哈-最老的
雨傘工廠,實際上在台灣做不少的,應該是生產量最大的。」時至今日,福太已經快邁入
第48個年頭,堪稱是台灣雨傘業的創業元勳。歷經多年的發展,胼手胝足,從生產低檔雨
傘,提升到高檔產品,並伸展至大部份的雨傘零件;從簡單的加工,到今天在國際上屢獲
殊榮的品質肯定;從小規模的加工廠,建構成今天橫跨國際的龐大製傘集團;福太實實在
在地用他的一針一線裁成台灣雨傘業的巨擘,也為台灣雨傘王國撐出一片天。
獲得今天傲人成就的陳添福,仍然謙虛自持,最重要的是他那質樸無華、認真進取的人格
特質,這種人格特質充分表露在他常掛在嘴邊的「一步一步」上。在雨傘業立足台灣日益
艱困下,格於政府不鼓勵往大陸投資的政策,陳添福依然充分配合,一步一步選擇在東南
亞及印度等地投資,最後仍然徵詢政府的首肯,才往大陸設廠。而無論在那裡,辦廠的過
程也是一步一步的,陳添福便說,他不像其他企業一般,買下一大筆土地,擲下巨資,貿
然大肆投資,而是先確立市場所在,再「一步一步」籌劃投資。
「信用」為上
這種質樸無華的性格也表現在老一輩企業家講求「信用」的特質上,要在客戶中建立信用
,他強調的是「品質第一」。「品質第一」一直是陳添福製造雨傘的信念,40多年來始終
如一。陳添福深信,品質優良,產品真材實料,價格自然會賣得好,品質與品牌更是互為
表裡,品質好品牌才能好,而不斷的研發、創新更是保證產品品質不可或缺的要件,「要
有特殊的東西才行」,信譽和品質一直是福太奉行不悖的原則,也是福太能夠日新又新,
屹立業界40多年背後的企業精神力量。「信用」與「品質第一」便列為福太企業的經營方
針之一。
陳添福表示,現在在大陸經營的雨傘廠,有人以量第一,有人以利益第一,但是應該以品
質為第一最要緊。不過,現在已經來不及,因為市場已經供過於求,價錢劇跌。為了壓低
生產成本,大部份廠商只有粗製濫造。
專利權獨佔鰲頭
然而福太堅持不與大環境同流,仍然秉持其一貫的宗旨,不斷研發新產品。就以產品專利
的件數而論,福太便獨步台灣同業之林,而台灣同業在研發上所獲得的專利則又是世界之
最,由此可見福太優異的研發能力。福太留在台灣的研發部門,其技術人員便有40人之多
,其中有5位高級技術人才,能夠獨立作業,按照設計而裁剪及製成樣板品出來。而零件
甚至是製傘機器,福太都能做到獨立開發的地步。這個傘界巨人能有今天,可謂得力於這
個研發部門甚多。
福太多年的研發成果,產品多具有輕薄短小、單手操作、自動開關及防風結構的特色,這
些產品在世界多個國家都有專利權登記。優異的產品除獲得國內的獎項外,更獲得多項國
際發明大獎的殊榮。數年前福太便成功發展出名為"TRIMAGIC"的高級雨傘,這是一種三節
式可自動開關的雨傘。
「人和」是其奉行的經營哲學
陳添福質樸無華、認真進取的性格還貫徹到福太的另外一條重要的經營方針上─「成長」
,他揭示其奉行終身的經營哲學,「政府的保護、優惠政策只是一時的,絕不能仰賴於此
,做生意必須要有永久的打算,就算沒有這一切優惠、保護,仍然能夠維持住,把生意做
好,這樣才管用。」這種盡其在我的經營哲學,使福太不假他求,不斷改進自身的經營條
件,成長茁壯。
除了信用與成長的經營方針外,福太還強調人和的重要。陳添福指出,以局外人的心態做
事,是絕不可能成功的,福太也不能讓員工有打工的心態,要員工產生歸屬感,沒有二心
,把自己視為「福太人」。陳添福便強調「福太一條心」,而要員工都一條心,公司則不
能只一味的take,take,take,而應該only give,give,give,唯有善待員工,也只有
善待員工,不要期待員工有所回報,事情自然會有好轉。陳添福舉大陸工廠為例,福太在
大陸也是非常照顧員工起居飲食,待遇良好,所以大陸員工也把自己當作是福太人,而不
是一個局外人。
掛在門口大廳上,寫著「人和、信用、成長」的福太三大經營方針,其實不單寫在橫幅上
,而且還蝕刻在每個福太人身上,不單刻在每個福太人身上,而且貫徹到這些福太人40多
年所成就的事業上。這種企業精神卻來自於眼前這個質樸無華、認真進取的雨傘巨人的人
格特質上,陳添福把它貫徹到福太的每個角落,把它塑造成台灣雨傘業的巨傘。古云「有
諸內,形諸外」,陳添福與福太不就正是如此嗎?人格為質,發而為氣,外成則為其畢生
事業。
彼岸洋傘業還是台商天下嗎?
經過多年的努力,台灣3百多家的業者在廣東深圳、寶安、福建廈門、同安和彰浦一帶,
建立起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體系,比起台灣的盛況猶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一片榮景中,卻
有令人聞之悚然的業態競爭。有一位業者說,「拚到現在,已沒甚麼利潤了,大家還在拚
。」
◎陳柏基
當初也有小部份台商赴東南亞投資設廠,但是陳添福以過來人的豐富經驗得出一個結論-
東南亞經營環境不如大陸優越。東南亞的業者需要自大陸及台灣進口雨傘零件,生產成本
較高;相對地大陸的成品也較東南亞便宜,所以東南亞無法替代大陸成為台灣雨傘業的生
產基地。而港商方面,儘管早期擁有資金及地域之便,但是台灣業者有不少是自貿易出口
商轉型而來的,他們從單純的出口商演變成與生產商合作製造,既能掌握市場,也能兼顧
生產,少了貿易商的分享利潤,成本下降,競爭力自然提高。
紛紛擴廠 大展拳腳
位於桃園的大同洋傘有35年的歷史,開業時員工只有30多人,後來便發展到上百人的規模
,產品以外銷日本為主。10年前,江永兆也與其他的雨傘同業一般,從台灣開拔到大陸去
,於廈門設立工廠。生產從以往的家庭式發包制,轉變成一貫作業,從購買傘布、傘骨和
零件,到加工製造成品。後來江永兆於廈門原廠附近再擴建一廠,產能大幅增加,高峰期
月產能達4萬多打,而員工最多達300~400人,其規模是台灣廠的3~4倍。
自國中畢業後便從製傘基層技術員做起的李銘智,於1984年與友人合資在台灣創立國巨洋
傘,初時員工只有數十名,1989年外移大陸,工廠規模也擴大,目前員工已擴增至400~
500名,約原來10倍的規模。事實上,外移到大陸的台灣雨傘業者都與大同和國巨的情況
相類似,由於大陸勞力充足及工資便宜,所以台商外移大陸,紛紛擴廠,不單員工,硬體
設備也是如此,台商無不大展拳腳,沈醉在一片榮景當中。
Made in Taiwan&Made by Chinese(Taiwan)
陳添福表示,台灣雨傘業外移到大陸,把經驗、技術、管理、行銷網這些無形的資產帶到
大陸,以台灣雨傘的客戶而言,就遍及世界各個角落,還超過聯合國150多個會員的會員
數。除了無形資產外,台灣製傘業還為大陸帶來資金、工作機會、外匯等有形資產,以福
太在福建的8個工廠為例,便提供了2,500個工作機會。
陳添福含蓄的表示,「不過,不曉得怎麼樣啊─縱使這樣,雨傘─還是在台灣人手裡就是
了。」包括市場、管理、資本、技術都在台灣的掌握之中,陳添福繼續說,「很多人說
"Made in Taiwan",現在就是 "Made by Chinese(Taiwan)",如同台灣參加奧林匹克等國
際活動,用China(Taipei)的名義一般。」
但是無論如何,「製傘業對大陸的頁獻不少,我可以很大聲的講,至少他們不會講雨傘這
種小生意,我們大中國看不起。」將來製傘技術、管理還是會過渡到大陸,況且創造眾多
就業機會、外匯及帶來資金,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助益。
日本市場挑戰隱然成形
雖然洋傘業在台灣人的手裡,但是挑戰已隱然成形。日本市場是台商外銷洋傘的首要地區
,日本人對雨傘十分考究,以用途劃分,便可分為雨傘、遮陽傘和晴雨兩用傘,不同的場
合和衣著配用不同的傘,以往日本人每人平均便擁有多達4支雨傘。以鎰昌傘骨所製成外
銷日本的高級雨傘為例,在台北日系百貨公司1支的售價從1,000~7,500元台幣之間,由
此可見日本市場重要性的一斑。
日本市場一直是台商的天下,但是李銘智指出,近年來有大陸國營傘廠到日本成立公司,
在日本接單發貨,雖然國營傘廠的品質常有瑕疵,但他們在日本當地設倉庫,可以接受退
貨、換貨等售後服務的作業,彌補品質不良的缺失。日本很重視售後服務,在當地能夠提
供這項服務的廠商,在行銷上很容易佔優勢;這麼一來,對於以日本市場為主的部份台商
洋傘業者會形成很大的壓力。
大同專攻的日本市場,近數年每況愈下,除了進口商的價格競爭使利潤下降以外,內部多
年的不景氣也是重要因素。經濟低迷固然導致買氣不佳,而且中高檔產品較受歡迎的日本
市場特性,近年來也逐漸改變,品質不再是首選,便宜成為重要的考量。
而且在日本做生意,資金週轉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江永兆透露,在日本如果支票是開30天
或45 天,已經算是現金了。通常企業開的多是150天期的支票,這樣1年存貨週轉只有2轉
,資金回收非常緩慢,造成財務上沈重的壓力。而且僱請一個日本的員工需要約60萬日幣
,日本的分公司共聘請6個員工,負擔甚為吃力。
大陸本土廠商發展未可小覷
談到大陸的經營情況,陳添福指出,大陸洋傘業的競爭「目前還是台商之間的競爭」,除
了因為大陸洋傘業的掌控權仍然操控在台商手裡外,還因為大陸雨傘同業的技術水準仍難
與台灣媲美;資金方面,就算是國營企業,現在也缺乏資金;國營企業的國家補貼政策也
取消了,所以大陸的雨傘業發展還不至於成為台商的競爭對手。然而陳添福也補充,以大
陸的條件,雨傘業的成長將會非常迅速,其未來不可小覷。
吳耀明表示,事實上大陸的技術日漸成熟,材料現在也可從台灣外移到大陸的材料商購買
,員工及管理成本更低廉,這種趨勢已經日漸顯現。江永兆更預估,數年後大陸也會逐漸
趕上並威脅台商。
他指出,以往原材料供應是百分之百從台灣進口,但是現在很多台灣的協力廠商已到大陸
設廠投資,一半以上的材料都可從大陸購得,主要的原料傘布以往也是100%從台灣進口
,現在一家傘布大廠福懋也在大陸設廠,供應當地同業,中棒也有福太提供,所以原材料
的就近採購率大大提高,大陸本土業者當然也受惠。除此之外,大陸本土廠商可以把盈利
壓得更低,台商1打賺2元都不夠,大陸本土廠商賺5毛就已經心滿意足了。現在他們只是
沒有客戶,沒能力接單而已。
低價搶單 惡性循環
儘管還是「台商之間的競爭」,然而這種競爭卻是異常激烈。大同洋傘早在15年前,即在
日本東京設有分公司專責開拓日本市場,這在台商中可說是鳳毛麟角,在廈門則擁有兩間
工廠,該企業曾經也有過一段輝煌日子,不過由於產能過剩,廠商削價搶單非常嚴重,盈
利大幅壓縮,大同董事長江永兆語氣中帶著疲累的說,「公司將計劃漸次結束,通通不要
做,現在實在很不好做!」
吳耀明對於大陸同業的競爭情況描述得更入木三分,台商業界普遍存在一個惡性循環,由
於廠商到大陸以後紛紛擴廠,以致產能過剩,加上製傘利潤本就不高,所以廠商採取薄利
多銷的策略,低價搶單,希望以量彌補訂價低廉的差額,然而增加產量,人事成本勢必要
提高,不過產能已經過剩,訂單相形欠缺,廠商則又只好再降價擴產搶單,利潤也就益形
微薄,廠商正是掉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中。
吳耀明更指出,現在客戶下單的模式跟以往已是南轅北轍。早期在台灣時,由於工廠受到
員工缺乏的限制,產量有一定數額;而工資及材料價格會提升,日本客戶惟恐晚下單價格
會升高,所以一次訂購數月的貨量,這樣的產銷模式較穩定。而現在的大陸,則因為廠商
惡性競爭,低價搶單,客戶下單便很保守,因為愈往後價格反而會愈低,所以產銷期縮短
,產銷價格則變動不居。
台商的利潤固然因此被摜壓,吳耀明更道出商界的殘酷,「傘業拚到現在,已經沒甚麼利
潤了,可是還在拚,很多人抱的想法是『反正看誰先死,你死了,搞不好我以後好做。』
」其實傘業公會及業界對於這種惡性競爭早有商議,希望達成協議,在某個訂價以下不接
單,但是這樣的方案往往無法實行,吳耀明便說,「不可能的事情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有台灣人的地方,就沒辦法團結起來。很多人的想法是:『你不賣吧,我賣,公會又沒
有給我訂單,為甚麼我要聽你的,跳票的時候誰幫我啊!』」江永兆也平淡的說,「要能
夠協議就不是生意了!」戰場無父子,商場上亦復如是!
大同就在日本分公司的沈重負擔,庫存週轉率低,及同業的削價競爭下,漸次結束其業務
。江永兆說,「我們老了,年青人有年青人的辦法,應該讓他們來做了。」
要在台灣生存就只能以品質取勝
而堅持留守台灣的鎰昌也付出相當代價,由於赴大陸設廠的同業在工資成本及其他管銷費
用上都較便宜;而且製傘業者互相競爭削價的結果,購買鎰昌產品的客戶減少,使得鎰昌
的業績已經不如以往。鎰昌的傘骨現在已經演變成為客戶指定的零件,日本等地的客戶或
指定大陸台商使用鎰昌傘骨,再由這些台商縫布製傘,或是日本的製造商直接從台灣進口
鎰昌傘骨,在日本本土製造成品。
鎰昌董事長吳耀明透露,既然沒法子和大陸同業比便宜,要在台灣生產,便只有靠品質取
勝。鎰昌的傘骨在日本便通過日本洋傘檢查協會嚴格的檢定,台商同業能夠通過的廠商不
多,而台商業者為了競爭也沒法不偷工減料。以鎰昌其中一項產品為例,1打的訂價是台
幣525元,而同類產品在大陸只要450元,差價達75元,但是客戶還是願意以高價到台灣購
買他的產品,這證明了鎰昌的金字招牌。
吳耀明認為,品質是最重要的,鎰昌生產的產品分為三類,一類產品是自己公司研發並在
日本申請專利權的傘骨,第二類是日本人的專利產品,與其合作生產,第三類是傳統性產
品,就是一些沒有專利權的產品(或是專利權失效的產品),上面所舉1打525元的產品便
屬此列。
品管雞蛋裡挑骨頭
鎰昌在台商雨傘業界中,花在研發上的經費甚高,除了福太以外,只有鎰昌擁有大型的開
模設備,隨時能夠按照設計,開發新產品,在整個業界中鎰昌研發上投注的經費排名便在
5 ~10名以內。
鎰昌不單在研發上有出色的表現,吳耀明指出,儘管有人以為與鎰昌採購同樣的材料,電
鍍也在同樣的地方,況且加上大陸的人事與管理成本還較便宜,怎麼還會做輸給鎰昌呢?
為甚麼到最後品質還是比不上鎰昌?「依我看,最重要的是最後的一道程序─品管」,不
良率可因此降得很低。而且大陸工人的素質一定比不上我們台灣的工人,鎰昌內行的「歐
巴桑」已經跟隨公司15~20年之久;公司更有一個員工從早到晚專挑別人眼中不是毛病的
「毛病」,很多不應該丟掉的還是丟掉,但是吳耀明充分尊重他專業的吹毛求疵,認為唯
有如此,品質上才有一個判準。
仿冒盛行 上游廠商出走殆盡
話鋒一轉,吳耀明表示,其實雨傘研發上已經遇到不少瓶頸,以傘骨而言,最近幾年日本
流行超輕量,所以傘骨材質上改用鋁質,現在只是小技巧、結構的變化,「我認為雨傘的
發明已經到極限了。自動開關有了,超輕也有了,那還能變甚麼?我看只有發明一個機器
,下雨一按,不必撐傘,離身體10公分以內都不會有雨滴到。」
鎰昌產品雖然品質上超越同儕,但是公司產品的專利權也只有1年的壽命,吳耀明說,台
灣人很會仿冒,專利產品面世不久,便會遭到同業加以改頭換面,專利權就形同具文。吳
耀明舉例說,該公司的1支新產品便遭受相同命運,今年已經有別家公司將其偷天換日。
吳耀明坦承鎰昌目前已經難以為繼,上游廠商相繼外移到大陸,鎰昌要找上游廠商代工日
趨艱困,電鍍找不到,材料也買不到,而即將又有一家很重要的材料廠商要赴大陸經營,
吳耀明便無可奈何表示,「目前只有二途,一是也跟著跑到大陸去,否則只有收起來。但
是我99.9%不會去,要走我也不會等到今天。現在也沒有辦法,只有過一天算一天。」儘
管鎰昌有一個新的專利即將於今年初在日本推出,豐厚利潤可期,但是吳耀明洩氣說,不
到1年恐怕又被仿冒了。
「你們沒去是對的」
吳耀明解釋其堅決不赴彼岸,「我聽到的痛苦太多了」,硬撐者有之,關門回台灣者有之
,借債渡日者有之,就算獲利也與付出的努力不成比例。剛撤退回來的同業對我們說,「
你們沒去是對的」。吳耀明也客觀的說,不見得都沒有錢賺,大概40%以上的業者經營頗
吃力,60%的業者以往獲利較佳,現在可能不如以往。「我的感覺是,要應付那些官員,
比有沒有接到訂單更傷腦筋。」
「出路何在?我覺得沒有甚麼出路!剛開始偷跑的人有賺,開放以後就慘了,最主要的是
你(外移大陸)所便宜下來的工資,是便宜在客戶的口袋,而不是自己口袋。假如前景是
那麼好,我也不會這麼悲觀不去(大陸)了。」
國巨突圍而出
大同及鎰昌的例子道出兩岸台商經營的困境,諸如兩岸共存的價格競爭、仿冒盛行,日本
市場的不景氣,大陸本土廠商的後起挑戰,研發上的瓶頸,台灣上游廠商瓦解導致的供輸
失調,這些都是兩岸洋傘業發展的問題所在。
但是仍有一些廠商在重重難關下突圍而出,國巨便是其一。國巨以承做OEM為主,生產國
外知名品牌的高級洋傘,如FENDI、LANCEL、ELEE等,在市場上1支洋傘的單價可達日幣3
萬元,約等於台幣3~4千元。國巨生產的洋傘素有口碑,質優價高。
國巨的策略是生產與流行服飾同步設計概念的陽傘,及以市場導向的開發性雨傘為主。首
先,便是掌握市場情報與配合廠商共同研發,國巨定期做市場調查,蒐集服裝的流行資訊
,並分析消費的可能趨勢。再將情報提供給配合零件商,共同設計、研發新材質和新功能
的產品。
其次,國巨致力提高生產技術,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李銘智解釋,由於大陸人力充足,可
以生產難度高、加工複雜的陽傘,陽傘雖然不具遮雨功能,但因有較高的附加價值,所以
是國巨重點發展的產品之一。
管理方面,國巨揚棄「土法煉鋼」的舊觀念,學習新效能的企管概念。為了達到生產效益
,國巨在大陸設廠的規模,放大約為在台時的10倍左右,變成4~5百人的中、大型工廠。
若完全複製台灣小規模時的制度,雖保有原制度的優點,但管理上的缺失會更凸顯:就像
A4紙的缺角 ,放大為B4紙後,缺角會更明顯。李銘智以為,要增加競爭力,唯有改善管
理是永遠不變的法則。
上下游整合 達成規模經濟
福太更是業界中的龍頭,除了研發專利獨步同業外,多年的經營,福太已經從生產低檔產
品,蛻變成產銷中級以上的雨傘,雨傘的單價從每打40~100多美元,而現在市場上激戰
最烈的部位,則是一打20美元以下的市場,就技術及行銷能力而言,福太已經成功升級,
跳脫同業的困境。
生產成品傘外,福太的投資還擴及雨傘零件,如鋼絲、槽線、中棒、電鍍、傘把及一些小
零件。透過投資上游材料產業,福太利用一流的自動化設備進行生產,大量生產所造成的
規模經濟效益,使成本大大下降。便宜的雨傘材料及半成品供應,為福太的下游雨傘製造
廠商帶來很大的利基。這種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對福太的營運帶來甚大的貢獻。這些上游產
業製品除了供應本廠外,也可以供應其他雨傘同業,從而也構成整個企業集團的重要利潤
。
福太在大陸的投資事業集中於福建地區,工廠之間的距離非常接近,交通甚為方便,而且
未來廈門馬鑾灣環灣的公路將修建完成,將貫通位於灣北灣南的福太關係企業。福太在福
建的廠址佈局,就是考慮到福太關係企業的緊密垂合,此外,福建廈門地區本來就是台灣
雨傘同業的集中地,福太設廠於此,便是要藉此結成上下游產業體系,達成產業的規模經
濟。
國際策略分工
福太的總部仍然留在台灣,負責財務、行銷及行政工作。海外投資方面,福太在香港設有
分公司,除了推廣產品外,在這個國際商貿都市中,還作為福太各關係企業的聯絡處,並
發揮協助各關係企業進出口業務的功能。
位在美國紐澤西的分公司成立於1991年,在紐約帝國大廈則設有一個產品陳列室,美國分
公司的職責是深入北美洲市場。日本這個重要的市場,福太也有代理商負責經營。當然與
這個前任洋傘王國的關係不止於此,雨傘的塑膠配件及鋼骨的研發製造也有技術合作的關
係。
印度的製傘工廠,中國大陸的製傘基地,台灣的總部及研發基地,香港的貿易公司,深耕
美國市場的分公司,及日本的代理商,構成了福太企業集團策略分工的世界版圖。
市場區隔
行銷方面,除了替國際服飾品牌做委託代工(OEM),如CD、YSL外,大部份的產品都以自有
品牌行銷。韓國、東南亞、印度地區使用福太(FUTAI) 為品牌名稱;日本除了由代理商經
營外,也承接委託代工的單子。歐美市場則透過市場區隔的方式,利用兩個品牌進行行銷
工作。以北美洲市場為例,美國分公司致力深耕後,已經成功打進市場各種通路,以稱為
"RANKIST"的產品主打中檔產品市場,供應給超級市場及一般賣場;名為"LEIGHTON"的產
品則主攻高檔市場,供貨予百貨公司及高檔商店。經過多年的努力,"LEIGHTON"與
"RANKIST"已經打開市場,"LEIGHTON"在美國更成為知名品牌。
此外,去年年中福太更成功取得北美知名的雨具大公司LONDON FOG美國地區的專利執照,
由福太生產專屬產品,除了可以在該公司轄下的500多個零售店銷售外,更可以行銷全美
國。這項合作結合福太優異的研發及製造能力,和LONDON FOG的市場知名度,預估福太藉
此將可大大提高市場的佔有率。
洋傘業在彼岸雖然仍是台商的天下,但是卻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廠商低價搶單的惡性競
爭,及猖獗的仿冒。李銘智便指出,洋傘業在大陸多年來的發展,呈現兩極化的現象。一
端是從事高品質和附加價值的廠商,另一極端則如陳添福所說,產品在1打20美元以下(
競爭最激烈)的廠商。
大陸內銷方面,則因為市場尚未成熟及關稅沈重,致使台商屢戰屢敗。台灣方面,則是整
個產業體系已經瓦解,就連績優廠商鎰昌也徒呼負負。
陳添福對洋傘業的未來,保守的說,「那要看以後他們怎麼做了。」李銘智則對洋傘業前
景充滿信心,「只要天會下雨,太陽會出來,製傘產業就絕不是夕陽工業」,然而他們都
有一個但書,就是-要看他們怎麼做了,唯有產業升級才是未來榮景的保證。
--
Tags:
台灣製造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想買台液晶來搭我的x-box360
By Frederic
at 2007-06-01T16:32
at 2007-06-01T16:32
裕隆砸百億 自創品牌車
By Catherine
at 2007-06-01T10:58
at 2007-06-01T10:58
I, made in Taiwan
By Zora
at 2007-05-31T22:18
at 2007-05-31T22:18
請問有人知道UnMe學生書包嗎?
By Ula
at 2007-05-31T15:56
at 2007-05-31T15:56
想請問國產DV
By Delia
at 2007-05-31T00:43
at 2007-05-31T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