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戶外裝備零售業經營環境的一些想法 - 戶外用品

By Callum
at 2011-11-06T16:36
at 2011-11-06T16:36
Table of Contents
這一兩年來在國外裝備網站東買西買也買了一些東西,
也一直在想一些台灣裝備零售業的事情,整理一下就丟上來,也順便跟大夥聊聊
這篇不是勸敗文,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最一開始
我是上rei買頭燈的,一比較才發現,之前在登山友買的petzl tikka plus,
在rei特價的時候才$20出頭(印象中不確定),請朋友帶回台完全不需要運費。
第一次嚐到甜頭後,就開啟了我電子商務的敗家新頁,對一個窮研究生來說,
買的這些東西是以前不太會考慮的,譬如說snow peak的鈦鍋、鈦杯等等,
在台灣買幾乎都只能買一半,以前完全不考慮的咖啡壓濾跟奶泡壺也就這樣手一滑
就來到台灣了。
買不少裝備,但是衣服類的卻都沒有入手,因為始終衣服要穿在身上才知道是否
該入手,直到有超級裝備控因為太喜歡這種機能服飾,自己從美國進貨來台灣賣,
還可以試穿試size我才知道,原來始祖鳥、長毛象也可以這麼便宜啊。
總的來說,這一兩年我完全沒有成為戶外裝備店家的顧客,他們完全沒有做到我的生意,
但這期間卻是我敗家最高峰的時候。
我在想
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已經很多了吧?
像最近版上吵的幾棵背包,團購者眾,但真正會看了生火文直接去店頭買的人又有多少?
這引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題目
也就是代理商的定價策略
以gregory muir為例
台灣代理商定價5800,並且規定零售只能打九折
然而,就算美國網站不打折賣$100,運費$30加上運氣不好被海關打了10%關稅
那麼也才花約$4300台幣就買到了,差了將近一千元,
這樣的價格非常沒有競爭力,
使得很多朋友,去裝備店並不是買東西,而是看東西。
這無形中增加了店家的成本,而因為商品賣的少,代理商卻要求要吃到一定的量才能
賣,店家的囤貨成本、開店成本、人事管銷都要算上去,所以商品價格就定的越來越高了
我覺得這從snowpeak 的代理商從歐都那換成撒野之後就可以看得出來,
簡單整理,因為買的人變少了,東西價格就提高了,折數也少了。
五五折-六折進貨的價格,要賣到八五折-九折店家才能維持開銷、才能賺。
最近觀察幾家傳統路線的戶外裝備店,
都發現連六日都是逛的人多,買的人少,營業額一天可能不超過兩萬,
兩萬其實很少,賣個兩件雨衣就超過兩萬了,
但商店為什麼還能夠開並沒有收掉,或許就跟我上面推論的定價策略有關係吧,
所以,這些裝備就被當做是『精品』來賣了,因為利潤比例快要跟精品一樣高了。
mhw新的代理商的操作方式就有點這樣的味道,精品化了的戶外裝備
以這種方式運作的代理商,最有代表性的我覺得就是代理P牌跟O牌的那家,
那樣的價格策略,只要上到品牌的官網去,都會發現台灣的價格多比美國售價多個
三-四成,一件萬元雨衣來說,跟美國售價比就有被貴個三-四千的感覺,
買的人自然就少,但是,代理商竟然也還可以在台北市地價最貴的地方開三家直營店,
可見這樣的定價策略似乎管用,買的人雖然不多,但是單件利潤卻很高,
然後利用每年換季的時候打六折促銷,吸引平常只來看貨不買的消費者幫忙『清庫存』
六折應該還是有賺。
另外一個現象
這些店家消費的大宗,好像已經變成了持國旅卡的消費者,
畢竟,每年有個一兩萬旅遊金的人,單比消費就可以把戶頭裡的旅遊金花掉。
或許這只是一段過渡期,等到更多品牌或代理商加入市場,這樣的價格策略
就會受到挑戰,也或著,跑單幫的水貨商多了以後,公司貨的價格才會平衡一些吧?
不過,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以後商家會積極的去辨識哪些人只是來看貨試尺寸,
哪些人才是潛在客戶。
我個人還是會用行動支持零售商,如果價格跟官網沒差太多就直接下手了,
差太多當然還是不能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
以上淺見,希望大家看完也能夠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大家抬槓一下聊聊嘛。
題外話:
其實我對代理商這種定價策略試很反感的,把這些裝備當精品來賣更反感!
--
也一直在想一些台灣裝備零售業的事情,整理一下就丟上來,也順便跟大夥聊聊
這篇不是勸敗文,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最一開始
我是上rei買頭燈的,一比較才發現,之前在登山友買的petzl tikka plus,
在rei特價的時候才$20出頭(印象中不確定),請朋友帶回台完全不需要運費。
第一次嚐到甜頭後,就開啟了我電子商務的敗家新頁,對一個窮研究生來說,
買的這些東西是以前不太會考慮的,譬如說snow peak的鈦鍋、鈦杯等等,
在台灣買幾乎都只能買一半,以前完全不考慮的咖啡壓濾跟奶泡壺也就這樣手一滑
就來到台灣了。
買不少裝備,但是衣服類的卻都沒有入手,因為始終衣服要穿在身上才知道是否
該入手,直到有超級裝備控因為太喜歡這種機能服飾,自己從美國進貨來台灣賣,
還可以試穿試size我才知道,原來始祖鳥、長毛象也可以這麼便宜啊。
總的來說,這一兩年我完全沒有成為戶外裝備店家的顧客,他們完全沒有做到我的生意,
但這期間卻是我敗家最高峰的時候。
我在想
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已經很多了吧?
像最近版上吵的幾棵背包,團購者眾,但真正會看了生火文直接去店頭買的人又有多少?
這引出了一個值得討論的題目
也就是代理商的定價策略
以gregory muir為例
台灣代理商定價5800,並且規定零售只能打九折
然而,就算美國網站不打折賣$100,運費$30加上運氣不好被海關打了10%關稅
那麼也才花約$4300台幣就買到了,差了將近一千元,
這樣的價格非常沒有競爭力,
使得很多朋友,去裝備店並不是買東西,而是看東西。
這無形中增加了店家的成本,而因為商品賣的少,代理商卻要求要吃到一定的量才能
賣,店家的囤貨成本、開店成本、人事管銷都要算上去,所以商品價格就定的越來越高了
我覺得這從snowpeak 的代理商從歐都那換成撒野之後就可以看得出來,
簡單整理,因為買的人變少了,東西價格就提高了,折數也少了。
五五折-六折進貨的價格,要賣到八五折-九折店家才能維持開銷、才能賺。
最近觀察幾家傳統路線的戶外裝備店,
都發現連六日都是逛的人多,買的人少,營業額一天可能不超過兩萬,
兩萬其實很少,賣個兩件雨衣就超過兩萬了,
但商店為什麼還能夠開並沒有收掉,或許就跟我上面推論的定價策略有關係吧,
所以,這些裝備就被當做是『精品』來賣了,因為利潤比例快要跟精品一樣高了。
mhw新的代理商的操作方式就有點這樣的味道,精品化了的戶外裝備
以這種方式運作的代理商,最有代表性的我覺得就是代理P牌跟O牌的那家,
那樣的價格策略,只要上到品牌的官網去,都會發現台灣的價格多比美國售價多個
三-四成,一件萬元雨衣來說,跟美國售價比就有被貴個三-四千的感覺,
買的人自然就少,但是,代理商竟然也還可以在台北市地價最貴的地方開三家直營店,
可見這樣的定價策略似乎管用,買的人雖然不多,但是單件利潤卻很高,
然後利用每年換季的時候打六折促銷,吸引平常只來看貨不買的消費者幫忙『清庫存』
六折應該還是有賺。
另外一個現象
這些店家消費的大宗,好像已經變成了持國旅卡的消費者,
畢竟,每年有個一兩萬旅遊金的人,單比消費就可以把戶頭裡的旅遊金花掉。
或許這只是一段過渡期,等到更多品牌或代理商加入市場,這樣的價格策略
就會受到挑戰,也或著,跑單幫的水貨商多了以後,公司貨的價格才會平衡一些吧?
不過,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以後商家會積極的去辨識哪些人只是來看貨試尺寸,
哪些人才是潛在客戶。
我個人還是會用行動支持零售商,如果價格跟官網沒差太多就直接下手了,
差太多當然還是不能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
以上淺見,希望大家看完也能夠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大家抬槓一下聊聊嘛。
題外話:
其實我對代理商這種定價策略試很反感的,把這些裝備當精品來賣更反感!
--
Tags:
戶外用品
All Comments

By Emily
at 2011-11-10T12:47
at 2011-11-10T12:47

By Caroline
at 2011-11-11T07:38
at 2011-11-11T07:38

By Charlie
at 2011-11-14T06:42
at 2011-11-14T06:42

By Edward Lewis
at 2011-11-17T12:38
at 2011-11-17T12:38

By Daniel
at 2011-11-22T03:05
at 2011-11-22T03:05

By Elizabeth
at 2011-11-25T20:27
at 2011-11-25T20:27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1-11-26T03:40
at 2011-11-26T03:40

By Wallis
at 2011-11-29T08:35
at 2011-11-29T08:35

By Jack
at 2011-11-30T09:31
at 2011-11-30T09:31

By Rachel
at 2011-12-04T01:08
at 2011-12-04T01:08

By Dora
at 2011-12-04T17:40
at 2011-12-04T17:40

By Yedda
at 2011-12-05T13:39
at 2011-12-05T13:39

By Adele
at 2011-12-05T23:21
at 2011-12-05T23:21

By Heather
at 2011-12-09T15:46
at 2011-12-09T15:46

By Ina
at 2011-12-10T13:33
at 2011-12-10T13:33

By Andy
at 2011-12-11T09:51
at 2011-12-11T09:51

By Agatha
at 2011-12-12T15:30
at 2011-12-12T15:30

By Anonymous
at 2011-12-14T18:18
at 2011-12-14T18:18

By Ina
at 2011-12-16T11:54
at 2011-12-16T11:54

By Tom
at 2011-12-18T15:12
at 2011-12-18T15:12
Related Posts
Osprey Momentum 34 團購

By Quanna
at 2011-11-06T15:35
at 2011-11-06T15:35
關於七孔棉這種化纖睡袋

By Leila
at 2011-11-06T11:45
at 2011-11-06T11:45
有沒有這種東西

By Gilbert
at 2011-11-06T02:43
at 2011-11-06T02:43
多日行程的貼身衣物

By Eartha
at 2011-11-05T22:56
at 2011-11-05T22:56
Osprey Momentum 34 團購

By Rosalind
at 2011-11-05T18:20
at 2011-11-05T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