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一詞之雜想 - 台灣製造
By Jacob
at 2006-12-23T10:23
at 2006-12-23T10:23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zuan (zuan)》之銘言:
: ※ 引述《NevinHu (今年又小加薪)》之銘言:
: : 可是國際品牌MIC的價格往往是比雜牌MIT的價格高上一截
: : 這樣是不是又回到C/P值的問題?
: : 我想本版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支持優良的台灣產品與台灣品牌
: : 並不是無差別的支持
: 我也考慮一陣子要不要將這篇文(開頭那一篇)po在版上,因為與版有關的只有一部分,
: 而非全文,但我思考完還是想在版上跟大家討論,所以題目我用了雜想,
: 希望給人一種”非定義”的思考,討論方向也希望在”國貨”一詞的定義上,
: 想表達在選商品時有時會煩惱的〔這算國貨嗎?〕
: 甚至感覺國貨越來越”不純”的困擾
: 這種困擾我想也許國貨版也會面臨,又或許版上有先進能解惑,
: 故還是鼓起勇氣試述一番
我個人對於所謂國貨的認定, 會將東西單純認定於Made in Taiwan.
這樣比較不容易複雜化問題.
產地製造這點到現在還是各國許多政府會強調的一點
不光只是台灣, 鄰近的國家, 日韓, 甚至東南亞的泰國, 或是大洋洲的紐澳
都會有許多強調本國本地生產的產品. 如果這不重要, 今天也不會這個爭論了.
但是要強調產地的目的有:
1. 品質優勢: 會強調產地通常就是要彰顯出該地該項產品的獨特性和品質
就像之前有人提到泰國米很難吃, 但是事實上行銷到世界各地的泰國米, 有多少
是實際上出自於泰國本地的?? 泰國香米可是世界上屬一屬二的. 而且價格其實很高.
2. 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今天MIT的東西在台灣會是國產品, 但是只要離開台灣
就會立刻變成進口貨, 這時就當場要跟全世界競爭. 那請問要競爭時, 要怎麼拼
利基呢? 早期台灣都是拼cost-down. 現在說到cost-down, 第一個就先想到MIC去了
台灣廠商當然還是很猛, 但是在這種cost-down的因素下, 就是毛利大量壓低, 需要
衝量來提高總營收. 這點對於台灣來說是不利的, 畢竟台灣不是大國家,總生產量
就是有限. 要生存的方式就是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增加單一產品的收益.
所以像前面提到的興隆紡織, 就不斷的開發更多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3. 提高本地人民的認同度: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點, 畢竟這同時要考慮到品牌形象
但是東西如果沒品牌, 只有代工, 那麼很難讓人有認同感,或是去區分其他同類產品的
能力. 但是品牌的建立也是很困難的. 前文有人提到台灣的市場不足以養起品牌
這其實有待商榷. 或許應該說, 怎麼樣養吧.
有人很不屑一些"自負'的國家,但是人家為什麼能自負? 她們的自負跟對於
本國產品的支持, 的確讓他們養出許多大品牌. 直接受惠也是當地人民
有何不好?
4. 照顧本地人民: 這點是很直接的, 今天這些產出這些產品的人很可能是我們
身邊的親朋好友. 當本地產品能夠持續的製造出來, 但是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
仍然有工作維生. 也許有人會說, 台灣要轉型,朝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方向走.
這是正確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辦法走向這個領域, 如果製造業全部消失
那麼這些人們要怎麼活?
5. 情感因素: 說這點是不太理性的, 但是買東西本來就不是一種純理性的行為(攤)
人親土親的情況下, 自然會對Made in Taiwan這標誌有特別的感觸.
這點許多旅居國外的台灣人都會有點體會啦.
我最開始第一篇就說過了, 我支持國貨, 不代表盲目支持.
支持, 是因為這些產品好, 所以支持.
其他的像全球化跟區域文化的毀滅, 這就不是在於這版的範圍內.
不過以我自己現在就學跟還有工作是分別在這世界上的不同地域, 所以一年到頭
會到幾個國家固定去參與當地國家政府的一些政策面的事, 所以對於各國在致力強調
國家品牌和本地製造會有很深的感觸. 請不要自以為扯到中國就是在政治化
這世界上什麼是會不政治?
不過我個人承認, 我前面情緒性的字眼完全都是針對單一ID. (茶)
--
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
找到另一個不完整的靈魂,
使其完整, 所以幸福
--
: ※ 引述《NevinHu (今年又小加薪)》之銘言:
: : 可是國際品牌MIC的價格往往是比雜牌MIT的價格高上一截
: : 這樣是不是又回到C/P值的問題?
: : 我想本版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支持優良的台灣產品與台灣品牌
: : 並不是無差別的支持
: 我也考慮一陣子要不要將這篇文(開頭那一篇)po在版上,因為與版有關的只有一部分,
: 而非全文,但我思考完還是想在版上跟大家討論,所以題目我用了雜想,
: 希望給人一種”非定義”的思考,討論方向也希望在”國貨”一詞的定義上,
: 想表達在選商品時有時會煩惱的〔這算國貨嗎?〕
: 甚至感覺國貨越來越”不純”的困擾
: 這種困擾我想也許國貨版也會面臨,又或許版上有先進能解惑,
: 故還是鼓起勇氣試述一番
我個人對於所謂國貨的認定, 會將東西單純認定於Made in Taiwan.
這樣比較不容易複雜化問題.
產地製造這點到現在還是各國許多政府會強調的一點
不光只是台灣, 鄰近的國家, 日韓, 甚至東南亞的泰國, 或是大洋洲的紐澳
都會有許多強調本國本地生產的產品. 如果這不重要, 今天也不會這個爭論了.
但是要強調產地的目的有:
1. 品質優勢: 會強調產地通常就是要彰顯出該地該項產品的獨特性和品質
就像之前有人提到泰國米很難吃, 但是事實上行銷到世界各地的泰國米, 有多少
是實際上出自於泰國本地的?? 泰國香米可是世界上屬一屬二的. 而且價格其實很高.
2. 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 今天MIT的東西在台灣會是國產品, 但是只要離開台灣
就會立刻變成進口貨, 這時就當場要跟全世界競爭. 那請問要競爭時, 要怎麼拼
利基呢? 早期台灣都是拼cost-down. 現在說到cost-down, 第一個就先想到MIC去了
台灣廠商當然還是很猛, 但是在這種cost-down的因素下, 就是毛利大量壓低, 需要
衝量來提高總營收. 這點對於台灣來說是不利的, 畢竟台灣不是大國家,總生產量
就是有限. 要生存的方式就是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增加單一產品的收益.
所以像前面提到的興隆紡織, 就不斷的開發更多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3. 提高本地人民的認同度: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一點, 畢竟這同時要考慮到品牌形象
但是東西如果沒品牌, 只有代工, 那麼很難讓人有認同感,或是去區分其他同類產品的
能力. 但是品牌的建立也是很困難的. 前文有人提到台灣的市場不足以養起品牌
這其實有待商榷. 或許應該說, 怎麼樣養吧.
有人很不屑一些"自負'的國家,但是人家為什麼能自負? 她們的自負跟對於
本國產品的支持, 的確讓他們養出許多大品牌. 直接受惠也是當地人民
有何不好?
4. 照顧本地人民: 這點是很直接的, 今天這些產出這些產品的人很可能是我們
身邊的親朋好友. 當本地產品能夠持續的製造出來, 但是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
仍然有工作維生. 也許有人會說, 台灣要轉型,朝設計等高附加價值的方向走.
這是正確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辦法走向這個領域, 如果製造業全部消失
那麼這些人們要怎麼活?
5. 情感因素: 說這點是不太理性的, 但是買東西本來就不是一種純理性的行為(攤)
人親土親的情況下, 自然會對Made in Taiwan這標誌有特別的感觸.
這點許多旅居國外的台灣人都會有點體會啦.
我最開始第一篇就說過了, 我支持國貨, 不代表盲目支持.
支持, 是因為這些產品好, 所以支持.
其他的像全球化跟區域文化的毀滅, 這就不是在於這版的範圍內.
不過以我自己現在就學跟還有工作是分別在這世界上的不同地域, 所以一年到頭
會到幾個國家固定去參與當地國家政府的一些政策面的事, 所以對於各國在致力強調
國家品牌和本地製造會有很深的感觸. 請不要自以為扯到中國就是在政治化
這世界上什麼是會不政治?
不過我個人承認, 我前面情緒性的字眼完全都是針對單一ID. (茶)
--
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
找到另一個不完整的靈魂,
使其完整, 所以幸福
--
Tags:
台灣製造
All Comments
By Catherine
at 2006-12-24T14:54
at 2006-12-24T14:54
By Bennie
at 2006-12-26T22:38
at 2006-12-26T22:38
Related Posts
感謝王子版大,我拿到毛巾了^^
By Joseph
at 2006-12-22T22:29
at 2006-12-22T22:29
國貨與日本貨有多大的差距?
By Anonymous
at 2006-12-22T19:03
at 2006-12-22T19:03
國貨與日本貨有多大的差距?
By Dorothy
at 2006-12-22T18:22
at 2006-12-22T18:22
布農"TOYOKA"巨峰葡萄超甜
By Caitlin
at 2006-12-22T17:56
at 2006-12-22T17:56
"國貨"一詞之雜想
By Megan
at 2006-12-22T16:31
at 2006-12-22T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