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ER牛仔褲有人買過嗎? - 潮服

By Jessica
at 2008-01-27T19:24
at 2008-01-27T19:2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windton (頻率)》之銘言:
: ※ 引述《biscuitblack (餅乾)》之銘言:
: : 我覺得也不是像你們說的那麼殘酷/那麼膚淺...
: : 因為這幾個炒牌是比較有系統被帶進台灣的
: : 至少炒店定期會帶啊
: : 如果說一些冷門牌有比較大的公司帶進來
: : 有頭有尾的代理 那大家也買的比較安心
: : 像一些炒貨店 進一堆冷門的牌子
: : 我覺得市面有一些有興趣的人就應該偷笑了
: : 也不是說都完全去認識一堆冷門的牌子就可以
: : 代表自己穿衣服穿的比較有格調
: : 當然能了解是不錯
: : 但是現實面就是 一些比較冷門的品牌
: : 或是一些比較沒有外銷的日牌美牌
: : 本來就是了解起來比較辛苦
: : 很多人我相信也是逛逛日拍或是日本網頁去了解吧
: : 而且再考慮到一些預算有限的情況下
: : 很多人都會寧願買大牌吧
: : 不是說知道的品牌多就比較有水準
: : 這種莫名的傲慢我自己很不認同 哈哈
: : 但本來就是每個人選擇出發點有差
: : 我就不會很想買冷門牌 除非真的很好看或是有質感
: 其實我想講一下,所謂的潮流店家經營模式的交替,
: 我自己覺得大概分三個時期吧
: 確切的年代分隔點,我不是很確定
: 我自己開始買裏原的東西,大概是從新宿的reset跟老痞那邊開始
: 然後nextepisode好像也有賣過,只是當初他店的位置跟裡面的感覺
: 實在讓我沒有很想過去逛><
: 也想問一下是否有更早就開始買裏原商品的朋友,是怎麼開始入門的
: 我自己心裡一直覺得,當初的那些店家,跟這幾年冒出頭的店家
: 經營模式是不太一樣的,那時的店家大多是憑藉自己的眼光選商品回來
: 到日本帶貨時也不會單純只往某幾個品牌跑而已,
: 帶回來的品牌較為多元,常常每趟出去都會讓人很期待成果
: 當初的資訊交流也比較少,不像現在店家位置幾乎大家都很清楚
: 所以各店帶的東西也都不盡相同,逛每家店都能有不同的感受
: 三到四年前開幕的店家,感覺初期模式就是完全的在copy日本炒店
: 早期是學日本,中後期是台灣互相學來學去,開始自有品牌的經營
: 而除了部份店家外,有些甚至是連自有品牌販售的商品類型也差不多
: tee,帽夾(而且真的都是帽夾,幾乎也沒有帽tee),網帽,不脫這三種東西
: 這一兩年的新店家就更讓我覺得有點...有不少店家根本就只是台灣自有品牌大集合
: 名字雖然不是分店,但骨子裡根本就是啊,許多台牌為了衝高銷售量,增加販售點
: 對於經銷點的選擇,似乎沒有太多的限制,就品牌而言,有更多的販售點絕對是好的
: 但就對開店有興趣的朋友,難道這就是你想要的嗎?
我覺得早期的select shop到現在比較大間的幾家店的經營模式
其實不是不能理解
因為這些東西越賣越貴 價格直逼許多專櫃精品
店家本身應該也有壓力 而且互相競爭
它們本身屯很多貨是沒有利的
因為他們的拿貨能力 會對店本身的能力跟評價 有直接的影響
所以一樣是select shop
可是選擇就比較狹義 一定要快狠準可以讓別人很快下手消費的單品
流動量大的通常一定是最潮的 也就是幾個大牌或是雜誌款
其實換個角度看M型也沒甚麼不好
M型就是一種弱肉強食 適者生存
如果一個小牌有大牌的水準 大牌的品質
那沒有幾年也會爬上去的
消費者自然會創立一個淘汰機制
而且東西越賣越貴 其實M型出現真的是再自然不過..
其實這些潮牌也沒有到到處都是
就真的沒有啊...要說很容易撞 我真的覺得還好
--
: ※ 引述《biscuitblack (餅乾)》之銘言:
: : 我覺得也不是像你們說的那麼殘酷/那麼膚淺...
: : 因為這幾個炒牌是比較有系統被帶進台灣的
: : 至少炒店定期會帶啊
: : 如果說一些冷門牌有比較大的公司帶進來
: : 有頭有尾的代理 那大家也買的比較安心
: : 像一些炒貨店 進一堆冷門的牌子
: : 我覺得市面有一些有興趣的人就應該偷笑了
: : 也不是說都完全去認識一堆冷門的牌子就可以
: : 代表自己穿衣服穿的比較有格調
: : 當然能了解是不錯
: : 但是現實面就是 一些比較冷門的品牌
: : 或是一些比較沒有外銷的日牌美牌
: : 本來就是了解起來比較辛苦
: : 很多人我相信也是逛逛日拍或是日本網頁去了解吧
: : 而且再考慮到一些預算有限的情況下
: : 很多人都會寧願買大牌吧
: : 不是說知道的品牌多就比較有水準
: : 這種莫名的傲慢我自己很不認同 哈哈
: : 但本來就是每個人選擇出發點有差
: : 我就不會很想買冷門牌 除非真的很好看或是有質感
: 其實我想講一下,所謂的潮流店家經營模式的交替,
: 我自己覺得大概分三個時期吧
: 確切的年代分隔點,我不是很確定
: 我自己開始買裏原的東西,大概是從新宿的reset跟老痞那邊開始
: 然後nextepisode好像也有賣過,只是當初他店的位置跟裡面的感覺
: 實在讓我沒有很想過去逛><
: 也想問一下是否有更早就開始買裏原商品的朋友,是怎麼開始入門的
: 我自己心裡一直覺得,當初的那些店家,跟這幾年冒出頭的店家
: 經營模式是不太一樣的,那時的店家大多是憑藉自己的眼光選商品回來
: 到日本帶貨時也不會單純只往某幾個品牌跑而已,
: 帶回來的品牌較為多元,常常每趟出去都會讓人很期待成果
: 當初的資訊交流也比較少,不像現在店家位置幾乎大家都很清楚
: 所以各店帶的東西也都不盡相同,逛每家店都能有不同的感受
: 三到四年前開幕的店家,感覺初期模式就是完全的在copy日本炒店
: 早期是學日本,中後期是台灣互相學來學去,開始自有品牌的經營
: 而除了部份店家外,有些甚至是連自有品牌販售的商品類型也差不多
: tee,帽夾(而且真的都是帽夾,幾乎也沒有帽tee),網帽,不脫這三種東西
: 這一兩年的新店家就更讓我覺得有點...有不少店家根本就只是台灣自有品牌大集合
: 名字雖然不是分店,但骨子裡根本就是啊,許多台牌為了衝高銷售量,增加販售點
: 對於經銷點的選擇,似乎沒有太多的限制,就品牌而言,有更多的販售點絕對是好的
: 但就對開店有興趣的朋友,難道這就是你想要的嗎?
我覺得早期的select shop到現在比較大間的幾家店的經營模式
其實不是不能理解
因為這些東西越賣越貴 價格直逼許多專櫃精品
店家本身應該也有壓力 而且互相競爭
它們本身屯很多貨是沒有利的
因為他們的拿貨能力 會對店本身的能力跟評價 有直接的影響
所以一樣是select shop
可是選擇就比較狹義 一定要快狠準可以讓別人很快下手消費的單品
流動量大的通常一定是最潮的 也就是幾個大牌或是雜誌款
其實換個角度看M型也沒甚麼不好
M型就是一種弱肉強食 適者生存
如果一個小牌有大牌的水準 大牌的品質
那沒有幾年也會爬上去的
消費者自然會創立一個淘汰機制
而且東西越賣越貴 其實M型出現真的是再自然不過..
其實這些潮牌也沒有到到處都是
就真的沒有啊...要說很容易撞 我真的覺得還好
--
Tags:
潮服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ORIGINALFAKE春夏第一波商品在1月26(星 …

By Barb Cronin
at 2008-01-27T19:12
at 2008-01-27T19:12
舊雜誌的處理?

By Mason
at 2008-01-27T18:54
at 2008-01-27T18:54
舊雜誌的處理?

By Kumar
at 2008-01-27T18:34
at 2008-01-27T18:34
BOXER牛仔褲有人買過嗎?

By Sierra Rose
at 2008-01-27T18:29
at 2008-01-27T18:29
BOXER牛仔褲有人買過嗎?

By Cara
at 2008-01-27T18:28
at 2008-01-27T18:28